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犁清代卡伦遗址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四周有观察哨,院内有住房、粮库、马厩和储草棚等。由于年久失修,自然破坏等原因,卡伦内建筑都已不存,现仅存四面残墙。多兰图卡伦遗址为伊犁州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清代卡伦之一。
卡伦是清朝特有的一种防御、管理设施,它在清代的社会治安、生产、资源管理,以及边防建设、亦作喀伦、卡路、喀龙,为“台”或 “站”的满语音译。
有些卡伦常年设置,驻地不变;有些卡伦虽然常年设置,但驻地随季节变更。
各种卡伦根据各自的任务,有的在固定地点守望,有的在一定范围内巡逻。
清初,清政府就在我国东北、蒙古地区设立卡伦。卡伦形成完整的巡守制度,始于公元一七二七年。
清政府在平定我国准噶尔部叛乱过程中,开始在我国西北地区设置卡伦,一七三一年前,清政府就设立了西北两路卡伦。
一七五四年在科布多增设卡伦。一七五五年以后,清政府开始在北疆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区大量设置卡伦,接着在南疆陆续设置了一系列卡伦。
卡伦贯穿新疆东西,遍及天山南北,作为治安工具设立于各行政区域的山川隘口、重要通道上。这些卡伦与边界无涉。
清代新疆卡伦可分为三种类型。
常设卡伦。长年不移,固定驻守在一地者,谓常设卡伦。例如伊犁将军所在地的伊犁重镇需要长年派兵驻守警卫,所以在伊犁四周重要通道隘口,设立了博罗呼济尔、崆郭罗鄂伦、塔勒奇、干珠罕、沁达兰、春济、安达拉等二十七座常设卡伦
移设卡伦。住卡官兵,有时在此处,有时向彼处,或春秋,或春冬,或冬夏,两季递移,或春夏秋三季递移,谓之移设卡伦。即一支官兵,在一定的季节在甲地执行任务,而在另一季节则移往乙地执行任务。其递移的地点,历年都是固定的。这种卡伦多数是管理游牧,随游牧民族于不同季节逐水草迁徒。
添撤卡伦。在固定的地点,按季节设撤的卡伦,称为添撤卡伦。这种卡伦,除在伊犁河、察林河沿岸担负季节性的侦察了望任务外,还警卫采玉、矿山、屯田等季节性的生产场所。
常设、移设、添设三种卡伦,只是值勤任务不同,设置时间在一年内长短不等(或长年驻守,或按季节移设,或按季节添撤)。各种卡伦年年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卡房驻守,都有清朝官兵,包括满族兵、索伦兵、锡伯兵、察哈尔兵、厄鲁特兵等十名至三十二名守卫,守卡官兵三至五年更换一次卡伦则领以前锋校、骁骑校,而以侍卫统之卡伦侍卫,由清中央政府选派。
各卡伦由伊犁将军委派各地区参赞大臣(或领队、或办事大臣)管辖。新疆的移设卡伦、添撤卡伦都是稳定的,年年驻守的。
伊犁清代卡伦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竹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