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历史名镇——葛沽

分类: 我的随笔 |
津东书院位于天津古镇葛沽。据历史记载,早年的葛沽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开始屯田,经多年的经营,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又因临近海口,航船停泊,成为水陆码头和经济繁荣富庶的当地一大巨镇。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葛沽又成为海防要地,与大沽新城齐名。镇内设有海防同知署等衙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打出了“自强”、“富国”的旗号,开始兴办洋务,开办工厂、矿山,创办学堂,葛沽更成为人文荟萃的地方。清光绪三年(1877),葛沽镇诸贤苏善恒、赵任弼、郭延沛等人发起在文昌阁内筹建津东书院,得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不仅批准立案,还亲自为书院写了匾额。当时书院既是教育组织,又是学术研究组织。书院占用了文昌阁、药王庙、佛爷庙三个庙宇,面积共约1500平方米。招收生童约七八十人,多是富家子弟。教师由有功名的人担任,约十几人,每人月薪四五十元。经费由本镇公议斛局收款项下动支,每月拨纹银700两。
1911年辛亥革命后,书院由天津县接管,改名为葛沽镇官立二等学堂。第一任校长杨士周,继任校长为孙朗轩、燕隶辰等。据《天津县新志》记载:“葛沽镇官立二等学堂高等四十人,初等一百四十六人,职员三人,教员七人。经费四千一百八十八两。”1927年改称天津县葛沽镇官立小学校。1933年,学校内又附设民众教育馆,内设图书部、妇女识字班。1937年葛沽镇官立小学校被日军占领,学校迁往郭宅大院。1938年日军移住他地,学校迁回原地。
1947年2月,葛沽镇几位乡绅为解决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市区求学的困难,决定在该校增设初中班,办学资金由乡绅筹集,并动用了该地的庙产。春季招生,学制3年。当年招生20人,专职教师4人,一人兼数门课程。1948年2月,初中班与官立小学校分离,迁往今葛沽镇南大街63号,校名为“私立津东中学”,校长龚如鉴。招收第二届学生,学生在校人数达40人,前两届均招收的是葛沽地区的学生。是年12月,葛沽镇解放,当月20日“私立津东中学”被人民政府接收,改名“天津县县立葛沽中学校”;1950年夏,改称“天津葛沽初级中学校”;1952年秋改为“天津市葛沽中学”。1955年建设新校园,至1958年建设结束,校园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1958年秋增设高中,成为天津市郊区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79年秋改称“天津市葛沽第一中学”。2000年8月,与原葛沽二中合并,迁往新校址。原葛沽镇官立小学校于1949年改称葛沽第一完小。
1952年葛沽的3所完小合为1所学校,称为葛沽小学。1963年葛沽小学分为两个小学——葛沽一小和葛沽二小。1968年“文革”中,葛沽一小分为两所学校——二大队小学和三大队小学。葛沽二小改称一大队小学。1972年3个大队小学合为1所学校——葛沽小学。1979年又分为两所学校:葛沽一小和葛沽二小。今葛沽第一小学在津东书院的旧址。学校现存有记载津东书院历史的石碑。石碑为长方形,长166厘米,宽63厘米,厚18厘米。碑石所刻《津东书院碑记》年久磨损,但多数字仍清晰。
在葛沽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灶离庙,后有葛沽镇”,也就是说葛沽尚未形成村落,盐民已经开始垒灶熬盐了。为了运盐他们开掘了3条小河沟,当时称之“拨盐沟”。随着海水水位的变化,盐业逐渐萧条,人们垦荒种稻,引海河水浇田,这样3条拨盐沟成为3条小河,称之为东沟、中沟、西沟。这3条小河水流潺潺宛如3条玉带,被誉为水流三带。顺着河水南北流向形成3条街道,为交通之便,在3条小河上架设了9座东西走向的木石结构拱桥。站在桥上四顾瞭望,遍地河塘沟汊,满目垂柳拂地,有“柳影九桥”之雅号,被纳入葛沽八景。
东沟上建有东大桥、下司衙门大桥。中沟上建有北大桥、塘子桥、佛爷桥、三板桥、二府衙门大桥、洛阳桥。西沟上建有西大桥。目前葛沽的九桥有八桥已夷为平地,只有洛阳桥尚保留至今,不过早已面貌全非,看不到昔日的风采了。
据史料记载:葛沽的庙宇建于明朝,修缮于清朝。最大的庙为娘娘庙,占地6亩多,绿树红墙,殿阁巍巍。大殿烛影辉煌、香烟缭绕。明朝地方志称“国朝四庙为四鼎”,东鼎葛沽娘娘庙,西鼎天津天后宫,而四庙之中唯有葛沽娘娘庙是“全供刹”,别地只供一尊,而葛沽所供各尊齐全,有12尊娘娘之多。中间就坐的是碧霞元君的三个化身:碧霄、云霄、穹霄。左右陪坐的是眼光娘娘、子孙娘娘,东西两边还有7位站立的娘娘,东边靠近主座的是天明娘琅,依次是泰山娘娘、天妃娘娘、火灵娘娘;西边靠主座的是龟灵娘娘,依次是豆疹娘娘、送岁娘娘,正是先有了这个娘娘庙,也便产生了对娘娘的祭祀庆典——“跑辇”,至今每年春节期间,这里仍保留着“跑辇”的风俗。
葛沽的天后宫在1877年被李鸿章创建的“津东书院”占据,后又作为他用,直到1995年,葛沽的百姓才又在原地恢复了“天后宫”,在此重新开始供奉天后。
在此院内不仅有天后宫,还有药王庙。药王庙完全按照原貌重建。由于原庙中药王塑像已无从考究
【资料四:郑家瓦房】
郑家瓦房又称郑家大院,是清末民初郑筠荣(1846—1925,绰号郑小豆腐)的宅第。郑家原籍福建,明末来到葛沽,当时住在葛沽营房道西侧(原葛沽一中旧址)。郑家瓦房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开始建造,到民国元年(1912)竣工,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东西长近百米,南北宽近五十米,由12个四院子构成,房屋128间。院中有院,一院多门,院院相通。房屋结构严紧,造形优美。宽阔的大门,高高的门槛。门前石阶,平滑如案。一对石狮,昂首虎视。房屋排排,画廊连连,灰瓦青砖,美轮美奂。进入甬道,四合院的院门,东西相对并列,群院连通。走进郑家瓦房,好象走进了诸葛亮的八阵图,百绕千转,找不到出路。宅院的西北角,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葛沽官立小学开设初中班,校址为津东书院旧址葛沽镇文昌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初中班与葛沽镇官立小学校分离,迁往葛沽保国民学校暂驻,即今葛沽镇南大街63号,校名为“私立津东中学”。1948年12月,葛沽镇解放,“私立津东中学”被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天津县葛沽中学校”。1949年初,改称“天津县县立葛沽中学校”,迁往原伪大乡乡公所(原葛沽百货商场旧址),年底迁往郑家瓦房,终于站稳脚跟。
自迁入郑家瓦房开始,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天津县所属地区,即现东丽、西青、北辰、津南四区,以及天津市区和河北省、山东省、北京市临近地区的学生纷纷到这所学校求学。1951年已开满三个年级。从学校毕业生花名册可以看到:1951年15人,1952年24人,1953年44人,1954年(春
为了满足群众对教育的需要,1953年,政府开始在郑家瓦房对面建设新校园,拆迁民房数十户,建起12间教室。1954年,新建教师备课室、行政办公室、仪器室、理化实验室和4间教室。1955年,再建教室6间;同时在郑家瓦房西侧新建女生宿舍400平方米。至1958年建设结束,校园占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1958年秋天,葛沽中学开办高中,招生两个班。成为津南区第一所完全中学。
即使如此,葛沽一中也没有完全与郑家瓦房完全断离。它不再是教学区,它是这所学校的生活区,住校生和老师们都住在这里。紧靠大门的两个院落的正房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还作为教室,音乐教室、教工之家等,校办工厂、学校幼儿园也都设在这所大院。
今天,虽然葛沽一中再次搬迁,可是依然还有不少的老师住在这郑家瓦房,而那些已经耄耋之年的校友们,想起他们的中学生活,也必然忘不了葛沽中学,忘不了这所学校的摇篮——郑家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