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論語學而第一

(2009-06-23 17:46:18)
标签:

文化

論語學而第一

本文為劉君祖老師上論語學員之上課筆記摘要

 

論語朱註有其代表性,四庫全書所收各家註解,皆本朱註。朱熹之《易本義》雖不可取,但《論語》係其畢生研究重心,必有可觀之處。

 

蔣伯潛之作四書廣解,是當年標舉新文化運動,高喊要把線裝書丟到毛屎坑的混亂時代,其時國家動亂,人心惶惶,蔣伯潛先生遂應各出版家之請,慎重其事。

 

《四書》早年又名《四子書》,孔孟之外,《大學》相傳為曾子所作;《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中庸》《大學》原為《禮記‧小戴禮》之傳,原本不在「經典」之列,如今已隨著《論語》《孟子》廣泛滲入中華文化的血脈,形塑中國的生活方式,成為學習中華文化血統之最大公約數。

 

《論語》之為書,不論八歲讀、或八十歲讀,皆能得到印證。《四書》的門檻甚低,欲探其深,必須懂得了五經,才能通曉《四書》,因為五經乃是推衍的過程,《論語》是孔子畢生思想之結論。但所謂推衍,又非西方學術之推衍。

 

《論語》之編輯並未依照孔子的生平紀年,因此,無法據以研究孔子思想發展之脈絡,總之,我們今天讀《論語》,必須盡可能的還原到孔子當時的思想狀態與情境,才能得其精髓。

 

「時」是學習的關鍵。所學不能與時具進,思想能力不能解決當時社會所發生之問題,所學則無益矣。

 

《論語》各篇之編輯次序,雖無明顯可見之章法寓意,但前三篇從〈學而〉到〈為政〉到〈八佾〉,確有深意。〈學而〉是終身學習的精神,關心實際人生,沒有經驗的厚度問題。就一個知識份子的人生學習而言,為政是必經之路,因此第二篇專談〈為政〉。〈八佾〉談「禮」舉凡典章制度、皆在規範群體之行為,禮之本何在?〈里仁〉。「仁」,二人偶,象徵所有群體的互動關係,「仁」又是富有生機、有再生能力的果實中心,「禮」是會腐爛、會變遷的果肉,唯有「仁」,是有再生能力、可與時俱進的核心價值,具有開放性與廣闊性。

 

第二十篇為〈堯曰〉,咸信此篇乃孔子遺言:「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歷代之人將有所創新,必須向自然學習。安土敦乎仁。

 

學問乃政治之基礎,政治乃學問之用。韋伯說:以學術為志業,政治作為志業。由學而至於為政,所以「學而優則仕」。

 

「子曰」之「曰」字,張口動舌之象。鄭重宣講之謂也。說、兌卦,同悅。
時習,「時」是孔子學問之代表。整部《易經》所強調的,也就是一個「時」字而已,能掌握時機時勢者,即能趨吉避凶。「時習」者,應證體驗也,與時俱進、與時偕行,不亦悅乎!

 

參看「兌卦」,悅發自內心的歡喜,如同「法喜」也。孟子曰:「義理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學而有獨特之心得創見,朋友講習、切磋琢磨。〈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兌卦〉之前為〈巽卦〉,有深入鑽研學習之象,深入講習,我有好爵,故能近悅遠來。

 

〈坤卦〉:「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德不孤,自信自肯,遯世勿悶。啟蒙包蒙,傾囊以授。千里來朋,三千學生,有不堪成教者,學不厭、教不倦,誨人不倦。

 

因此,本章之意義,符合〈巽卦〉→〈兌卦〉→〈渙卦〉的演變轉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