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哪里去了?小男孩为什么是诚实的?

标签:
列宁大悟灰雀哪里去了?小男孩诚实的新课程标准同步作业 |
分类: 学子园地 |
http://s11/middle/60a90398n9e80f8b90e8a&690
《灰雀》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怎样上好这篇课文呢?怎样符合跨世纪新一代儿童的身心特点呢?怎样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在教学本文时,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意在引导学生讨论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
一、 走进文本,以读为主。
二、以“悟”深读,形成良好的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 (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 “
爱 ” 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同时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这些是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所感悟到的,这就是对课文的理解,这比“老师问学生答”怎么不来得深刻呢?教师再说什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
三、巧用多媒体,激趣导思。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在屏幕上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完成随机性交互式操作。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当“列宁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枝头歌唱”这一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为之惊喜,仿佛自己也来到白桦树下,看到了灰雀欢蹦乱跳的身影,听到了灰雀悦耳的歌声,喜爱灰雀之情油然而生。这么惹人喜爱的灰雀果然回来了,这是因为男孩知错改错把它放回来的,而男孩之所以知错改错是因为列宁对灰雀充满了喜爱之情,对男孩充满了爱护之心。这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为灰雀的归来而高兴,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列宁对灰雀的爱,对男孩的爱。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极有效地评价,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但我在教学中,评价方式太过单一,只有师评,还应该给学生提供自评与互评的机会,这样做会促进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欣赏别人优点,或质疑争论,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交流、双向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灰雀教学反思
《灰雀》讲得是列宁与小男孩都喜欢灰雀,但表达方式不同。列宁喜欢它的方式就是让它自由,而小男孩却想占它为己有,但最后小男孩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错误。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了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领袖,他不仅爱鸟更爱下一代的好品质。更让学生懂得了做人要诚实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
灰雀
《灰雀》一课讲完了,反思这节课成功之处有二点。
一、感受列宁爱鸟真情
师:你们为什么批注了“仰望”这个词语?我怎么感觉不出什么呢?
生:我感觉他太喜欢了,就那么入迷的抬头望着。
生:我从仰望这个词语中仿佛看到列宁都看入迷了。
师:我仿佛感觉到了列宁仰望的眼神,你们觉得到吗?
生:我感觉到了,很温柔的目光,就想父亲看自己可爱的孩子。
文章还有那些地方流露出列宁的爱鸟真情呢?
生:我从“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里的“找遍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他真的是急坏了,把整个树林的各个地方都找了。说明他很喜欢灰雀,不然不会这样找。”
生:我从“列宁自言自语的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一句话中感觉到了列宁是爱灰雀的,为失去了灰雀感到了很伤心。
二、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思想的碰撞
师:读完课文我们知道列宁认为这个小男孩是诚实的,可是文章中小男孩始终没有承认灰雀是他捉去的呀?能说他是诚实的吗?你怎样认为?
分角色精读人物对话部分。
小组讨论
生:从“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的说。从“肯定”一词就可以感觉到,孩子要把鸟一定送回来,说明他是诚实的。
生: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数旁,低着头。看出他已经承认自己的错误了。
生:虽然他嘴上没有承认,但是他的实际行动已经说明他的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