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八字桥

标签:
八字桥同乡会礼品 |
分类: 杂谈感悟 |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越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是现存绍兴石桥中最古老的一座梁式石桥。宋嘉泰《会稽志》云:“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该桥又名八士桥, 据传,桥系当时八位志士出资而建,故又名八士桥。南宋宝四年(1256年)重建。
八字桥筑于三河汇合处,兼跨三河,与三条道路相衔接,其布局设计因地制宜,巧妙地解决了复杂地形的水陆交通问题。主桥东西走向,横跨稽山河。桥面布置很有特色,桥东端紧沿河道由南北两个方向落坡,桥西端又从西南两个方面落坡,西端南面的坡道下设有桥洞,跨越小河,一桥成三桥。这种巧妙合理的布局,令人赞叹,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与智慧,堪称我国古代石桥之精品,中国第一座立交桥。
虽经历了700多个严冬寒暑,多次重修,仍然保持当年古朴的面貌,桥身依然坚实。八字桥在结构上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交通问题,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例证,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面的一些资料随处可见,互联网上一搜就有。下面我想说的是一件桥外之桥的事情。
我有一位朋友姓王,人称“老王”,在政府里办差。这件八字桥桥外之桥的事情就是他告诉我的。
九十年代有一年的9月,绍兴在香港的同乡会要举行新会长的就职典礼,市里要派一个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的代表团前去祝贺。7月的一天,带队的市主要领导亲自打电话召见老王,当面下达了任务:赴港前办置好赠送的礼品。领导特别强调礼品是代表400多万绍兴人民送的,因此首先必须有绍兴特色,其次品位要高雅,再次要吉利、避讳。老王是游过三山六码头的人——见识广,河干比不过深井——肚里还是有点“水”的。从办公室出来,他就把领导的三点指示概括成三个字:古、雅、顺。给香港人送礼品的规矩老王是知晓的,绍兴人讲要“顺流”一些,比如送朋友不能送伞(“散”字的谐音),还不能送钟(“终”字的谐音)等等。但要选符合三个条件的礼品实在是太难了,就像早年高考中的附加题,难上加难。
他失眠了,整夜整夜的辗转反侧,硬是没理出个头绪来。责任压力之重大,老王心里是清楚的,给主要领导办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已以后什么什么的。他请教同行、翻阅资料、转悠礼品店,一门心思地想想想,真有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样子。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闷得无聊打开电视,随意间在绍兴电视台节目中看到了八字桥的镜头,老王“嚯”的站了起来,“有了,有了”!他豁然开朗的大声呼叫。画一幅八字桥的油画作为礼品送,三个条件全符合:绍兴特色——绍兴第一古桥;高雅——油画;吉利——八(发)。灵感的火花往往就出现在那么一闪间,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二天一早他就把八字桥油画的想法向领导作了汇报,果然一拍即合。一道有三个空格的填空题,把三个答案填上去,全对!
机会很好,绍兴当地正有一位顶级画师在作八字桥的油画创作,老王托书画界的朋友向画师介绍了有关情况后,画师完全同意。
9月底老王随领导一起去了香港,参加同乡会新会长的就职典礼,市领导在送礼品前,先对八字桥作了一番介绍:
“绍兴是万桥之乡,八字桥是万桥中最古老的一座石桥,是我国古代石桥中的精品”。
“八字桥四通八达,欢迎海外乡亲来家乡观光、发展,一起发发发”。
“…………”
台下的乡亲报以热烈的掌声。
领导把装潢精致的八字桥油画送给新会长时,有几位坐在后排的乡亲专门赶到前面来看个仔细。典礼结束后,有几位乡亲还留下来与八字桥油画合影留念。
八字桥油画确实好、确实妙,赢得海外乡亲的共鸣。一幅画有家乡古桥的油画,勾起了乡亲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游子离家十年几十年,但老家的一间旧屋、门前的一条小河、河上的一座木桥、屋后的一颗大树、树上的一个鸟窝……都是深深的印在他们脑海里的,稍有微风吹过就能泛起层层涟漪。
八字桥油画神了,领导得意了,老王成功了!回绍兴后他多次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菜根谭》里有一段话:“文章做到极好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礼品送之成功,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这位领导的思路正确,要求得当,他摸准了海外乡亲的脉搏。其次是老王办事得力,富有创意,油画的灵感是他多年生活积累的萌发。
从另一层面来分析,是老王无意中点准了这位领导的穴位。听说这位领导在作报告时喜欢引经据典,常有“古人云”等诗词、警句的。八字桥的古朴与领导的恋古心理拍合了。
这就是老王所经历的八字桥桥外之桥的一件事情,它象一段小曲,虽无曲牌,却也动听。
现在八字桥的子孙也发达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市区昌安门建成了横跨公路、铁路、环城河的立交桥,随后许多现代化大桥又纷纷竣工,目前绍兴到嘉兴的跨海大桥也开建了,但是大家都没有忘记自已的祖宗——绍兴八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