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轰动性事件的模仿效应

(2010-05-06 09:30:20)
标签:

南平

维特效应

突发事件

模仿

大众

分类: 精神卫生/心理类其它

从3月23日,南平砍杀学生案开始,四十天内,接连发生多起伤害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恶性案件(3月23日南平;4月12日合浦;4月28日雷州;4月29日泰兴;4月30日潍坊),新闻与大众讨论中,有关如何加强校园、幼儿园安全保卫和防范措施的最多,而少有人探究事件因何接二连三地发生?


有人说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国社会进入到一个突发事件多发的时期,加上中年危机等个人因素,这类事件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但是,同在一个大背景下,可以发生的突发事件不可胜数,这些砍杀学童者为什么选择了这个制造这个事端而不是别的?也就是说:


为什么同一类惊人的或前所未有的突发事件总会接二连三地发生?


也许,这几个相似的案件之间无任何联系,只是很巧合地出现在大众关注的视野中,引发各种联想。我们看到一个现象,也就是该事件的一个显著特点:首次发生后,被媒体大量报道挖掘、引起大众广泛关注、迅速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因此,当一个人不惜以自己性命为代价博取社会关注时,他会做什么?


我们心头闪过的回答很可能会让人不寒而栗!

是的,他会效仿“成功者”的做法!
    他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完全模仿、部分模仿或“推陈出新”。


所以,当一类新的犯罪手段出现并被报道后,同类罪案在其后的一定时期内会迅速增加。当我还不知手机短信“请把钱打到这个帐号上:……”这类诈骗手法时,我和周围的同事从没接到过这类短信。当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人用这法骗得巨额钱财的报道后,此类短信如雨后春笋般成为我和同事们手机上的常客,不知大家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这也就是媒体报道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传播新闻资讯、提醒大众避免上当;另一方面给心术不正者传授了“致富”途径。


此外,相关信息的传播有很强的暗示作用,例如出版于1774年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两个多世纪以来,导致了世界范围的自杀模仿已成共识,即“维特效应”(Werther Effect)。国外有调查表明,当新闻媒体报道一宗自杀事件后,其后一段时间内自杀事件数会显著上升。例如美国社会学家DP Phillips发现,平均每一桩成为头条新闻的自杀事件都与其后至少58宗自杀事件相关,任何一种广为宣传的暴力行为(如渲染场面的血腥和暴力的细节)都会引发很多人竞相效仿。除了事件当事人都意识到的行为模仿之外,还有他自己意识层面察觉不到的被暗示的作用。当铺天盖地的信息一下子涌入,文字的、图像的、声音的、感受的……信息接受者很容易陷入注意力狭窄或思绪混乱之中(相当于一种被催眠的状态),不由自主地接受暗示性信息。正如观看暴力行为演示会增加孩子暴力行为的著名实验一样,有相似诉求且易受暗示的人会有去那么做的冲动、会觉得对自己来说那样是最好的选择,而不知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念。


    如何消减首犯引起的模仿、暗示效应的发生?


有人提出严惩,甚至酷刑,杀一儆百!


其实,有比惩罚更有力的方式:忽视!


“忽视”是消除以引起注意为前提的行为的利器。当一个人的“创举”如其所愿地制造了轰动、吸引了社会关注,也就引导了其它有相同“志向”者,强化了他们以这类方式获益动力。如果他的行为没有引发他所期望的反应,后来者无从模仿,模仿怪圈不攻自破,同时也给出了“此路不通”的暗示。


可以断言,今后的公共突发事件,轰动效应不停,模仿效应将不断!


大众的关注与传播是本能的,媒体及时客观的报道也利于澄清事实、消除谣言。但大众与媒体的关注程度,以及媒体的报道方式(如是否详细、连续报道,是否配发有强大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版面如何安排等等)都是可以调节的。大众为了自身的安危、媒体为了社会的安宁,也是需要的。尽责的记者正在重大伤害真相报道和减少负面影响的道德责任之间寻求平衡。


此外,预防工作不止在事故发生场所,重点在场所之外。应急处理及各项校园安保措施的出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上医医未病,疏导胜于围堵,事件源头的深入研究与剖析,源头预防、疏导与预警体系的完善,长效机制的建立,才是需要大众更为关心、学者更为上心、管理者更为操心的!


事件发生后,有人回忆当年在老家时,邻里相熟、相助,街道老大妈、户籍民警对辖区每一户人家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谁家有纠纷、谁“思想有了问题”,都有很多人关心、疏导,自己也比较容易找到支持资源,恶性事件萌芽会有相当部分在这一层面化解。而今人口流动、生活节奏、生活压力都不可同日而语,回到那时已无可能,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与需要的个人支持系统、压力疏解系统、矛盾处理系统……也是我们个人与社会管理者都需要思考的。

 

相关链接:南平血案疑犯动机之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