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听王淑芬抖校园故事的“包袱”

(2011-09-24 17:39:44)
标签:

转载

分类: 王淑芬寫的書

去年7、8月份在北京见到了王林老师,他对《君伟上小学》颇多赞誉,所以,趁机邀请他给君伟写了书评。以下是王老师原文:

 

听王淑芬抖校园故事的“包袱”

                                               王林(儿童文学研究者)

    读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君伟上学校”系列作品,我笑出了声。

    我读过不少封面上用大大的字标着“幽默”“快乐”“搞笑”之类字眼的儿童文学作品,读完了我脸上也露不出一笑容。这种感觉好似看电影《三枪拍案惊奇》,有人使劲搔你的胳肢窝,非把你弄笑不可,可你就是笑不出来,最后大家都很累。

    “君伟上学校”共有6本,小学每个年级一本,《1年级鲜事多》《2年级问题多》《3年级花样多》《4年级烦恼多》《5年级意见多》《6年级怪事多》。这种方式很有创意,每个年级的孩子都能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年级,看看书中的幽默故事有没有在自己身边发生过。

    幽默不宜太用力。王淑芬的幽默来自于对孩子生活的熟悉。她是小学教师,长期和孩子“混”在一起,所以她的幽默都是信手拈来,不需要刻意营造。在《1年级鲜事多》中,刚入学的小不点刚开始不知道下课后要干什么,后来终于发现下课后可以玩各种游戏后,才觉得下课时间太短了,“我想,校长是不是把上下课的时间弄颠倒了”?作家不会为赋新“文”强说“笑”,这些幽默藏在字里行间,叙述中轻轻一带效果就出来了。有的儿童文学作家的幽默,感觉像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校园笑话铺陈出来的故事,好笑是好笑,但总觉得有些牵强,有些不真实感,怀疑这是故事是否发生在现在的学校,情节和塑造的形象也融合不起来。

    幽默需要思想。张艺谋说让知识分子笑很难,其实让“识字”分子(特指小学生)也不容易。没有思想的幽默是搞笑,是轻视了小读者(可能也包括大人)的智商,以为他们靠段子式的笑话就可以打发。作家有对现代社会中教育制度和亲子关系的观察和思考,作品中的幽默也主要来自于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的“斗法”和“过招”。听听5年级的君伟对补习班的看法吧:“我觉得发明补习班的人应该是驯兽师。他可能是从训练动物得到的灵感。因为补习班就是让你一直练习,一直练习,直到写对为止。不过,被训练的动物如果做对了,会有糖吃;而补习却得自己缴费。这是最大的不同。”这段话代表的其实是作家的立场。把深入的思考用智慧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王淑芬作品的特点。

    幽默需要讽刺。这个讽刺可以是辛辣的嘲笑,也可以是猛烈的批判。王淑芬的幽默是微讽。对教育的微讽,对家长的微讽,对学校的微讽,甚至对小朋友的微讽。作家无意制造成人社会和儿童世界的矛盾,她只是站在一个小学生的角度,用喜剧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一切,于是一切都变得有趣起来。那位总是声称“本校经费紧张”的校长,那位巴不得让孩子学完所有知识、口头总挂着“ⅹⅹ的孩子不会变坏”的君伟妈妈,那位立志要“为民除害”、随时不忘记同学缺点的班长陈汶,那位三句话都离不开“吃”的小胖子范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台湾小朋友的生活其实每天都在大陆小朋友的学校和家里发生着。作家抱持的是儿童立场,但不是嘲笑和批判,是同情中理解和理解中的同情。够温厚,才幽默。

    幽默是难的,儿童文学中的幽默尤其如此,它甚至需要一些天分。但王淑芬的书带给我这样的笑声不是第一次了,我还读过她的《如何谋杀一首诗》《我是白痴》。对这样一位创作领域宽、创作丰富的作家,表达敬意的方式就是读她的作品,听她如何抖校园故事的“包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