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小孩的宇宙》

标签:
育儿 |
分类: 王淑芬閱讀的書 |
之前读过的一本书《小孩的宇宙》,作者是日本的河合隼雄,读完的想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日本好像”自儿童文学中去理解儿童”的研究很多)
先摘录一段编辑所写的简介:
【何琦瑜(天下杂志童书总编辑)】
父母老师一定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对年幼的孩子,不经意流出的深刻思考和特殊观点,感到惊讶。
”他还这么小,怎么会知道…?”
阅读日本最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深入钻研儿童与青少年文学的河合隼雄所写的《小孩的宇宙》,
彷佛进入了超写实的剧场,藉由一幕幕的童话经典故事主人翁特写式的心理解析,
导引着成人们更趋近孩子心中,既陌生又熟悉的神秘宇宙。探索孩子的旅程中,
早已丧失了童年的我们,彷佛抹去了厚重的尘埃,一步步贴近了自己早已遗忘的、纯真而深邃的灵魂。
河合隼雄放弃了学者式严谨的理论分析,而是采用一个又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和「案例」,
传达了七个非常深刻人生主题:孩子与家庭、孩子与秘密、孩子与动物、孩子与时空、孩子与老人、
孩子与死亡、孩子与异性。
【王淑芬《小孩的宇宙》读后想法】
小孩长大成人以后,回头去试着理解小孩,这件事够吊诡,却也常有人乐此不疲。
其中的主流派,最喜欢经由儿童文学这管道来解读儿童心思,
台湾早几年的相关译本如《巫婆一定得死》《童话治疗》等皆为此。
其中的荣格心理分析学派(又称原型心理学),更擅以童话切入。
“童话”确实在心理学中多有基本教义的演出机会,”灰姑娘情结”
”渡渡鸟的判决Dodo bird verdict”等都是借用童话象征来描述人类共同存在的性格特点。
不过本书副标题”从经典童话解读小孩内心世界”我倒觉得并不尽然精确,
因为书中引用的多属少儿小说。作者将小说情节搭配心理治疗临床经验,
加以解析孩童某些行为背后的表征,目标在提醒成人注意孩子们心中的真实呼喊。
本书作者是日本第一位取得荣格学派精神分析师的临床心理学家与治疗师,相关著作不少,
此次锁定「孩子与家庭、秘密、动物、时空、老人、死亡、异性」等七大主题进行剖析。
比如:他引用曾获美国纽伯瑞银牌奖的”雷梦拉系列”,来谈”被憎恨、想离家出走”议题;
引用麦克‧安迪(Michael Ende)作品来分析孩子的时间观念。
阅读本书过程,有点像是坐在双头马车上,时而被带到一本又一本的经典童书世界,
时而转头凝视医师(作者本人或其它同业)与小病患的互动─大半是”游戏”:”治疗剧”(即角色扮演)
或”箱庭疗法”进行。所以,要归类此书有点不易,它既是企图了解孩童心灵的指导手册,
更是概览少儿小说的阅读指南。
“孩子与时空”这一章中引用许多名著《纳尼亚传奇》《汤姆的午夜花园》《说不完的故事》等,
探讨的「童式时空」主题是其它书较少论及的,因之或可列为本书重点。
作者提示「那里的世界」(孩童的心里时空)与「这里的世界」(现实)之间的「通道」,
需要成人耐心等待,他并一再以”敬畏”二字展示对孩子心灵世界的谨慎。
日本人有没有比较尊重孩子我不知道,作者倒是再三对读者耳提面命。
纵观全书,会发现又是一本谆谆告诫成人”善待孩子心灵”的书:
要倾听、要挖掘、要同情理解。这样的主题说了又说,有无效用呢?
或者说,幸而不断有人说了又说,成人的小小权威方不致过于凌驾小孩的广裘宇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