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建筑游人
建筑游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897
  • 关注人气:15,62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架堂1960 Gottfried Bohm+杨嘉庆

(2017-02-05 02:18:32)
标签:

建筑

旅游

设计

台北

文化

分类: 建筑游记-台灣

轉載文章,原文:http://forgemind.net/xoops/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071


在文化消费横行的今日,台湾社会的怪现象之一,是将普立兹建筑奖神话化,得过普立兹奖的专业建筑师,被当成偶像明星般地吹捧追逐。讽刺的是,由1986年普立兹奖得主、德国建筑师波姆(Gottfried Bohm)设计的菁寮圣十字架天主堂,反遭台湾社会遗忘。在历经岁月摧残且缺乏经费修茸的情况下,目前已显残破,亟待台湾社会的关注并注入活力。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91/2841194773_dce211de7e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Gottfried Bohm肖像

菁寮圣十字架堂位于台南县后壁乡,嘉南平原的心脏地带。当稻子成熟季节,圣十字架堂极具异国风味的尖耸方塔,飘浮在一片金黄稻浪之上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地景。而此地景之所以成形,与台湾、杨森神父与波姆之间的一段奇遇有关。1955年,刚来到台湾的德国籍神父杨森(Eric Jansen),被派往创建菁寮堂区。在艰困的传教过程里,杨森神父借演奏手风琴、模仿动物叫声与播放幻灯片等方式打开人际藩篱,直至1956年9月中才租屋暂为圣堂,并举行了第一次弥撒。但1955年秋,杨森神父即购得土地,并开始为建造圣堂进行募款。为了慎重,透过新营教区另一位德籍神父的介绍,杨森神父邀请在德国南部以设计教堂著名的波姆家族担任建筑师,并由新营地区建筑师杨嘉庆协助施工图绘制。波姆于1955年底完成圣十字架堂设计。1957年2月宿舍部分先行动工,于8月完工;圣堂则于11月开始兴建,1960年10月18日完工启用。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11/2841194951_e77ca52cbe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模型正面(北向),赖思庭、谢厚书、曾绍博、张恺峰制作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77/2842030538_fcf0dd7250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模型侧面(西向)鸟瞰,赖思庭、谢厚书、曾绍博、张恺峰制作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62/2842030826_b7307f0ec6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模型侧面(东向),赖思庭、谢厚书、曾绍博、张恺峰制作

波姆设计的圣十字堂,虽采现代主义理性原则但却又自有一股难以言喻的神秘气习。其配置按合理原则思考,圣十字堂主要由幼稚园(兼社区空间)、教士宿舍与圣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空间彼此间虽差异颇大,但被紧密组织在方格秩序里,而幼稚园和宿舍虽各自围塑出户外空间,但彼此间亦能相互渗透流通,最终形成层次分明的户外空间组织,共拱卫居中的圣堂。在这讲求合理的配置之上,波姆表现了另一套象征逻辑。首先,四个大小有异且各居不同位置的尖塔,不但形成圣十字堂最受人瞩目的外型,也具有强烈宗教象征意涵。如最高的方尖塔上为十字架,表明菁寮教堂之由来与教旨;而小教堂(chapel)之上置皇冠、洗礼塔上之置鸽子与入口钟塔上置鸡,也都有其特殊意涵。其次,圣堂空间虽沿用方格秩序且光线处理均匀产生理智感受,但由入口穿过钟塔后空间压低,一路层层穿堂入室,进圣堂空间逐步放开,而至祭坛空间突地拉高,而此即为主要象征之十字架方尖塔(可惜此空间目前已被封闭)。最后,波姆出身建筑世家,建筑是家学,正式教育反而学的是雕塑,因此对于器物设计敏感,圣十架堂中许多宗教器物及出自他之手。从他自德国寄来的图中,可以窥见这些器物如座椅、洗礼台、甚至尖塔上之十字架和皇冠等,他都以徒手画手稿精确表示,有些甚至以等比例画出。这些器物注入空间后,不但丰富了整体感,而且这些象征细节也让其宗教气氛显得极为饱满。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267/2841195519_f544333c17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正面(北向)一景现况,徐明松摄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313/2841195701_2a9bbe7028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祭坛上方角锥塔现况,徐明松摄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042/2842031272_5556d8830b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窗上压纹,徐明松摄

波姆1920年生于德国南部小城奥芬巴哈(Offenbach),其家族为建筑匠师世家,他的父亲Dominikus Bohm(1880-1955)更为德国著名教堂建筑师,1920年代起以科隆为基地,运用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空间对教堂建筑进行改革,其成功使其影响力扩及全欧洲与美国。因此波姆之建筑养成主要为家学。但就如他父亲一般,他们也都经历了外面世界的建筑教育,因此并未因家学自绝于当时建筑改革潮流;不过,家学也让他们的建筑不致盲目地随波逐流,而一直保有独特的价值理念。1942-47年间,波姆就学于慕尼黑技术学校建筑系,同时他也在慕尼黑美术学院学习雕塑,雕塑形体成为他建筑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代初期,波姆如他同时代的年轻建筑师一般,曾醉心于现代主义建筑论述。1951年波姆曾短暂在纽约工作,并前往哈佛访问过葛罗培(Walter Gropius)与两次前往芝加哥拜访密斯(Mies van der Rohe)。对于现代主义的沉迷,使波姆不同于他近于建筑匠师般的父亲的建筑路线,但父亲的教导一直是他早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波姆在1951年稍晚进入父亲Dominikus Bohm事务所工作;四年后Dominikus Bohm过世,波姆继承其父亲事务所。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105/2842031420_401288d383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入口圆锥塔上方铸铁公鸡,原始草图,国立台湾博物馆提供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58/2842031832_d605d40122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洗礼漕原始草图,国立台湾博物馆提供 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是波姆长成期,他游走在密斯的现代主义建筑论述与父亲的表现主义之中。在面对世俗建筑时,似乎密斯路线较占优势,比如波姆1954-55年间,在科隆郊外兴建的自宅,就具有密斯中庭住宅的兴味,与王大闳1953年兴建的建国南路自宅,可形成有趣的对照。另一方面,在面对教堂建筑时,则似乎父亲Dominikus Bohm的影响较大,教堂标准建筑形式,如尖塔与巴西力卡平面(basilica)等,仍以表现主义方式精简而具象地出现在教堂建筑设计里。1960年前后,波姆在某些作品里,才开始走出极具个人幻想色彩、雕塑性浓厚、一体成形式的建筑空间新路。比如1961年开始设计的科隆St. Gertrude堂区教堂,即是这条创作路线的重要开端;而其顶峰则是位于Velbert-Neviges、1963-72年间设计兴建的Pilgrimage church of Mary, Queen of Peace。

http://farm4.static.flickr.com/3263/2842031558_ed2b7ea190_o.jp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圣体柜上方有皇冠的圆锥小塔,原始草图,国立台湾博物馆提供而菁寮圣十字堂在波姆专业成长过程中,亦有一席之地。圣十字堂为波姆1950年代为数不多且规模微小的执业情况中,设计案规模较大者。当时由于德国正处二次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国内建筑案不多,反而海外委托案规模较大,比如波姆1954年在巴西设计的Igreja Matriz堂区教堂,不但是他第一个国外委托案,而且规模较大且复杂。菁寮圣十字堂为波姆第二件海外作品,就在设计期间,因其父亲过世,波姆全面接掌其父亲事务所,其人生与作品方向因此有了极大的转变。圣十字堂为他与父亲合作时期最后也是最高峰的作品之一,其空间兼具来自密斯之影响,可能因为如此,波姆将菁寮圣十字架堂设计收入其作品集内,也清楚显示了他对圣十字堂设计的高度自我评价。

>>相关讨论:: [台湾战后第一代建筑展]之10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架堂, 1960 >>相关报导::2008.09.13台南县后壁乡菁寮圣十字架堂兴建历史研讨会 >>相关图片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地面层平面,戴佩玲绘(click for larger image)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正立面(北向),戴佩玲绘(click for larger image) https://s.w.org/images/core/emoji/2.2.1/svg/2197.svgGottfried Bohm+杨嘉庆" />台南后壁菁寮圣十字堂侧立面(西向),戴佩玲绘(click for larger imag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