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合一的建筑─凡高博物馆

标签:
阿姆斯特丹建筑设计文化荷兰 |
分类: 建筑游记-欧洲 |
http://archtraveler.com/wp-content/uploads/2017/02/vRmUE.9Z9tf4NXIfjIdUnA.jpg
新翼
但当黑川纪章开始设计新翼时便遇到很大的问题,因为现有建筑已是一个标记,而四周是一个公园,再加上这是政府的项目,因此发展规模是可以轻易调节,亦即是发展的可能性很多。黑川纪章采用的手法是继续使用日本建筑的「清」和「静」来处理这问题,首先他用圆形来作为基本的形状,这便可以有别于Rietveld正方形的设计,但又不用制作出一个怪物出来突出自己的设计。
另外,为了提出不同的感觉,他并不是在地面与旧翼连接,反而是在地底,让旅客明显地觉得新旧翼的分别。当大家看到图片中的一个半圆形水池时,可能会怀疑这是什么东西呢?这其实是连接新旧翼的天井,当旅客参观完旧翼之后,便经过地底隧道之后便会看见充满阳光的天井,令旅客在视觉上有一个惊喜。
不过,旅客不能进入这水池,只能远观。奇怪的是,这水池的水很浅,基本上只是能够让石面上有一些湿滑的感觉。奇怪的是新翼的展览厅是位于多层大厦之内,所以旅客便需要步行100多米才能进入新翼的展厅。
虽然这样的安排看似很不方便,但是这个水池旁通道上所营造出来的气氛是很特别的,当阳光照射在水池之上,然后再反射至四周灰黑色的石砖上,一种奇妙的「清」和「静」感觉缓缓地走进心中。尽管参观这博物馆已是7年前的事情,但我还深深地记起这个空间,这种感觉永远都忘不了,这亦是从游历中学习的最大得着。
黑川纪章就简单地一阴一阳地规划出新翼的空间,阴是水池、阳是展厅。由于展厅不能有太多阳光进入室内,于是便把展厅尽量做成实心,水池部分便尽量做得开阳。
他尽量制造出不同的感觉来突出新翼和旧翼的分别,外形只作了轻微的调整,这样便不单可以突出了自己的设计,但同时不用破坏原有建筑的感觉。
若回应开首的一段,两位大师Gerrit Rietveld和黑川纪章都好像没有把四周的环境(site context)作太多的考虑,这好像与我们在大学时所学的理论有所不同,因为如果学生的功课没有考虑现场环境的话,便必定会被教授责骂。但是在一个空旷的公园中设计一座地标性的博物馆是一件很难的工作,所以他们选择漠视现场环境的处理手法并不失为一个折衷的做法,而且现场的情况就真是没有什么特点需要考虑。
不过,他们是大师可以漠视四周情况,但学生不是,所以都是面对现实会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