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评文论 |
《角度与风景》是由陈思和主编的“火凤凰新批评文丛”第三辑之一——一套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旨在“‘在滔滔的商海之上’,建立一片文学批评的‘绿洲’;在‘文坛普遍沉闷的状况下’,弘扬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的丛书,时隔二十年北岳文艺出版社总编辑续小强又接过这一火炬,聚集了一批具有“独立”和“人文精神”的青年批评家的“新批评”,以期为照亮当代文坛贡献一束光。兼有“青年批评家”和“资深媒体人”身份的傅小平在这本书中设有六章:“我们向历史要什么?”“文学如何直面时代现实?”“中国故事与青年写作”“如何把启蒙变成一种生活态度?”“中国文学到了重新确立坐标的时刻?”“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影响衰退了吗?”,聚焦当代/当下文学中的多个关键问题,将其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批评视野下进行多角度的总体性观照,并以他特别的锐利与识见搅动当下有落入机械、平庸危险的批评局面,由是对当代文学风景作出另一番观察。这别一种批评,在于它主体的隐匿性以及批评的开放性,这另一种观察,大异于常见的作家与评论家之间的“圈地自萌”,在于他的“跨圈之见”。
傅小平在后记中把自己的批评比作“影子”,“评论与叙述就好比是一个事物和它的投影,你有时看不到它的影子,只是天气、光线造成的假象”“我就好比是那个影子,我把评论隐藏在了叙述之后,而我也把自己隐藏在了文字之后”。其实,在“这评论+叙述”的形式中,作者仍延续了他曾出版过的两本有关当代文学的对话集《四分之三的沉默》《时代的低语》以及作为媒体人常扮演的“提问者”角色,只不过于本书中,提问者是隐匿的。于此,不仅有文字表面与文字背后两种声音的答与问,也有文字与读者之间的问与思。而这种有意的“挑选”——引述“近年”来与诸多作家、评论家、编辑等对话中所悉心留取的回答,正是作者展现其自身的批评立场与态度的方式,引他人语,抒己之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有着多重身份的被引用者,作者在引用的时候都会不厌其烦地特别标注出其身份,如“《萌芽》杂志社社长孙甘露”“评论家李敬泽”“评论家白烨”等,指示了身份立场对批评话语的影响。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章节标题中看到整书几乎都是以问题组成的,多达四十余问,鲜少有书的目录如此;且受限于出版篇幅的要求,在整理这部文论集时作者是从百万字删减至现在的二十余万字的,足以窥其思之广。对于这些问题,傅小平并不意在为读者提供什么定论,他的批评似乎更近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侧重指导未来文学,不侧重裁判过去文学”(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的一类——在问题的谈论中暗显着他自己的价值立场与期许,反复强调文学对人、人性、人心、人类的书写和对时代中生命的描写以及文学创作(包括文艺评论)的文体意识,同时也论及文学与现实、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等等。他偏意于从过去的文学场域中汲取更新当下文学的力量,不止一次地重温“五四”与感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批评方式。的确,当下文坛需要更多像傅小平这样有温度、有情怀、有激情、有远见的媒体人与批评家,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开拓更多的文化空间,不做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头讲章或受人所托的曲意逢之文,而是切实敏锐地洞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