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中有“景”

(2017-03-31 19:21:52)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图中有“景”


我向来对所谓乡土小说敬而远之,即便知道是鲁迅最早提出这个命名,没去深究是什么原因,只道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偏见,这种偏见有时会因岁月流逝日渐其深。而眼下这个惯于以“新”之名推陈出“新”的时代里,又冷不丁冒出“新乡土小说”的称谓,怎么个“新”法,因为所读有限不甚了了。但我的“偏见”,会否因这不明所以的“新”多少有所改观,就连我自己也不得而知了。

等读到阿摩司·奥兹的《乡村生活图景》,终于醒悟到几分我何以如此。因不懂希伯来文之故,不知原著书名怎样。我只是想说“图景”俩字译得真好,也契合奥兹在小说里要表达的意图。那什么是图景呢?按字面意思,不就说的图画里的景物嘛。查百度百科还有个引申义,指的理想中的景况。照我的理解,不如把两个意思融合起来更准确。打个比方,看一副风景画,画上的那些山水楼台,你看着再是赏心悦目,也就留下一个浮浅的印象而已。但高妙的风景画,一定会让会心的观者由画面“看”到潜藏于后的景深,这样才会越看越有味道。

这下你明白了,我不就是以奥兹的创作为例来反证中国“乡土小说”的缺失嘛,这标杆树得也真够高的。但说实在,这不干标杆什么事,而是在我看来,乡土小说的存在舍此缺乏坚实的理由。乡土小说固然也写乡村风物、民俗民情,还不可避免会触及种种乡村问题,但非虚构在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描写也更为真实,更为精准。我不确定鲁迅要活到现在,会不会对乡土小说提出异议,但相信他不会感到满意。事实上,鲁迅的小说也居多写的乡村,我们何曾把他归为乡土小说作家?原因无他,只在于他的写作,早已突破乡土小说的藩篱,往人性的深处,往文化的高处,往如昆德拉所说的“发现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远处掘进。

有意思的是,奥兹这部可说是短篇集,也可说是非典型小长篇的小说里,就有一篇《挖掘》。小说讲了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故事,说不容易是因为它呈现了只有高妙的小说才可能处理好的复杂与清晰。前国会议员佩萨赫·凯德姆在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之际,和寡居的女儿拉海尔住在特拉伊兰村边,在他家里,还住着一个借宿的名叫阿迪勒的阿拉伯学生,是她丈夫生前一个朋友的孩子。凯德姆总觉得夜晚有人在他的屋子下面不住地挖掘。如果联系阿以冲突的背景,他想当然会怀疑这事就是阿迪勒干的。拉海尔多次试图打消父亲的怀疑,但她没有做到,倒是她自己也产生了某种幻觉,似乎听到了摩擦声。那到底是什么在挖掘?奥兹没说,也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所以他留给读者去“挖掘”。

但奥兹虚构的这个以色列乡村可以复制吗?在城市化进程中,村民面临失去土地的危险,年轻人追求物质享受,这和当前中国乡村生活真没什么区别,区别只在于奥兹的匠心独运。据说,这部小说源于他多年前做的一个梦,他在梦里走过以色列最古老的村庄之一,他在寻找某个人。当梦到一半时,另一个人来找他,他需要把自己藏起来。当他醒来,已记不清寻找和逃避的人,但他记得做过这个梦,并把它写了下来。这就有意思了,他写的可不只是现实中的乡村生活景象,他还写了梦,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梦。想来,我们缺的就是这醒着的梦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