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议“90后”:当“颜值”成了出版卖点,“我”与世界差了什么?

(2015-05-15 15:20:2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争议“90后”:当“颜值”成了出版卖点,“我”与世界差了什么?


“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90后”作家张皓宸短篇故事集的新颖之处只在于,书名中的这个“你”,可以是“你、我、他”之中的任何一个“你”,也可以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或者说,在读者的隐秘世界里,很可能会差这么一个“你”,但在面向大众的公共空间里,他们多半会自言,他们与世界之间不差一个“你”。

无怪乎在日前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新书首发式上,当主持人把这个充满噱头的提问抛给与会嘉宾时,他们无一例外地表示,自己即使是差“钱”也不差一个“你”。演员刘芸表示,自己什么都不差,也清楚地体会到自己“什么都不差”的那种美好的感觉。“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人像我一样,找到这个世界的那个‘你’,变得很圆满。”该书总监、作家韩寒回答得更直接。他说:“我的世界已经满了,我的世界已经溢出来了。”

就连被一些粉丝读者奉为偶像的作者本人,也是给出不差一个“你”的回答。张皓宸说,他知道很多读者想让他回答差“女朋友”什么的,但他真没觉得差了什么,如果非要说差了什么,就是差了一个比较会说话的自己。“因为我觉得我比较擅长写,不太会跟人面对面沟通,尤其我不喜欢跟人打电话或者聊微信语音,如果我要让我说话,我反而会感觉少了一些什么。”

按张皓宸的说法,取这样一个书名,实属机缘巧合。因为他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到很好的书名。正好当时他的作家朋友张晓晗,有一个放弃掉的书名,叫《我的世界只差一个你》。“我觉得我的世界只差一个你,好像少了一点什么,所以我把‘的’改成了‘与’。那个‘你’可能不是一个人,可能是你缺失的一部分。所以看完这本书,希望大家可以收获一个‘你’。”

仿若书名的“设计”,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也充满了设计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里讲述的故事,并非作者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从那里获得灵感而信笔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精心“设计”出来的。张皓宸说,不可否认的,他肯定会带进去真实的生活经历,这是为了让故事更好看,更具有戏剧冲突,而很多都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包括里面人物的职业也很特别,比如说有酒店试睡员,有幸福体验师、婚礼策划师,还有一些明星经纪人。“而且全书12篇,每篇都是不同的类型,有好笑的,有泪点的,有逗逼的,什么类型的都有。这些让人读了不会起腻的,没有重复的故事,用两个字形容就是‘好看’。”

对于张皓宸来说,以这样一种“设计”的方式,切入故事的讲述,是自然而然的。在他看来,写作者一个很基本的职能就是创造故事。“这本书里,有一篇故事在‘一个’APP里登过了,登了以后就有人来骂我了,他说感觉这个故事完全是我的意淫。我有一点气愤,我觉得他没理解我的用心。因为我的本意是我不想写身边人的故事了,我就是要创造故事,给大家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能够通过读一本书来体验不同的人生。”

故事是不同的,但写故事的方式,却是出奇的一致。书里的人物,还有人物的表达都很影像化、戏剧化。以该书出品方果麦文化总裁瞿洪斌的说法,书里的12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内容含量都很丰富,甚至每一个作品都可以拍成电影或者电视剧。“要让前辈作家来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得写上可能四五万字,但作者一万字以内就能把它描述下来,所以节奏特别明快。而这在轻阅读时代是必须的。因为现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节奏,必须让我们的作家提供一种相对短小,但内容又相当丰富的作品给大家阅读。”

确如其言,而今像《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这样主要针对年轻读者,在成书之前,即已通过博客、微博、豆瓣等途径,在网络上声名远播的书,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其叙事风格都经过精心的“设计”,都非常个人化。它们让人读起来觉得有点,远不如严肃文学深刻。它们的叙事也更加清浅,带点幽默,带点喜感,带点调侃,即使是写到忧伤的情节,也让人读着不费力气。而这样的清浅,却不矫情,而是包含了率性喊出“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这样不大不小、不多不少的真实与真诚。

这或许是如“80后”作家张悦然所说,年轻一代比上一代人稍稍进步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确实在坚持一种个人化的表达。“文学发展到这一代,其实就是在经历一个转变,一个从集体到个人、从宏大叙事到个人化表达的转变。”但这样个人化的表达究竟表达出了什么,却是为未可知的。更可能的是,这样的表达,只是近乎面对“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时,却不知道“你”为何指那样的模棱两可。

张悦然表达了对这种“模棱两可”状态的自省。她说:“80后”一代,从发出声音到现在,差不多有10年的时间了。可是,这10年中他们其实并没有说出什么。如果说有没有什么新的思潮的话,也只能是只有潮而没有思。“10年来,我们如此热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是在这种此起彼伏的热闹中,我们却早已丧失了思考的能力。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带来什么新的文学式样或是文学思想。整个80后文学看起来很热闹,可其实并没有任何沉淀。

以此看,就像韩寒所说,“80后”一代,在过去几十年里有太多的自相残杀,并在“太多同行同辈之间的杀戮”中耗费心力,“其实,我们要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而韩寒这句话里,没有说出来的部分,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更要有“与这个世界握手言和”后的沉淀。在把写作者的“颜值”也上升为一种包装的轻阅读时代,当更年轻的“90后”一代来袭,“我们”真的很有必要认真想想,“我们”与世界之间,究竟差了什么?

争议“90后”:当“颜值”成了出版卖点,“我”与世界差了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