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童书:不缺故事,缺的是幽默品质

(2014-11-28 08:03:1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中国童书:不缺故事,缺的是幽默品质

23个参展国家和地区,250家国内外出版社,5万多种最新童书,120多场国际性、专业性的童书版贸洽谈、作家推介、阅读推广活动,来自海内外的近8000位专业观众,3万余位小朋友及其家长……1122日,以“与世界和未来在一起”为主题的2014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在上海世博展览馆落下帷幕。本届童书展相比去年所实现的新的跨越,不只是体现为这一系列数据和骄人的成绩,更是体现为其给读者和公众带来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影响和思考。

 

 

                  创作:只有创新,才能创造畅销书

        

 

近年来,童书已跃升为图书市场的领跑者,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排名前100位的畅销书中,童书超过一半。这些畅销书销量动辄上百万册,有的甚至上千万。正因为有这样的背景,什么样的童书才能成为少年儿童读者喜爱的畅销书,成了本届童书展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

英国出版人艾玛提示道,无论是出版商,还是创作者,都不要想着去制造畅销书,也不要想着去追榜,因为畅销书永远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畅销书。而且一本书刚推出时并不畅销,但若干年后,却有可能成为畅销书,所以要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畅销。” 在她看来,凡畅销书必定能抓住读者的想象力,能在某种程度上感动读者。“它应该给市场带来一些全新的东西、一些独特的声音。

以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的理解,畅销童书,或是优秀的儿童书籍,都应该让孩子在作品中找到惊喜。“很多中外儿童作品作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把自己对儿童深厚的情感融入了作品中,从而让儿童把在阅读中得到的惊喜变为终生的阅读记忆。至于“如何让孩子找到惊喜?”儿童文学家金波给出的答案则是,在孩子写作时,童书作家必须激发自己的童年体验。他说:“凡是为孩子写作的作家,都会有一种体验,就是经常地想起自己的童年,哪怕遇到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件事情也会引发对童年的回忆。从心灵上回归童年,正是作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因在童书市场上获得骄人成绩而备受关注的作家曹文轩,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相比引进版童书,中国童书并不缺故事,缺的是一种幽默品质。“我们应该注意到,儿童文学写作的对象是没有耐心的孩子。”而就他自己的创作而言,无论是“丁丁当当”,还是“笨笨驴”系列绘本都充满了这种幽默的智慧,是微笑中的循循善诱,而不是一本正经地说教。

对于如何看待畅销书,在为庆祝其作品《丁丁当当》系列发行200万册而举行的题为“从艺术坚守到大众感动”的国际研讨会上,曹文轩表示,在畅销书和常销书之间,他永远都选择做常销书。“因为真正的畅销书,是那些终年累计起来的常销书。”在他看来,市场会慢慢培养作家的识别能力,作家不需要要急写所谓畅销书,他们真正要做的是,用心经营好自己的每一部作品。“这么多年,对于文学的基本品质的坚守,我始终不曾有过任何的改变。哪怕只写几百字的东西,我都是在创作一个艺术品。”

 

 

               阅读:有必要为新媒体读物设置“门槛”

 

   

当作家们在讨论该怎样提高童书创作的品质时,童书展现场进行的更像是一场关于童书的“形式之争”。事实上,为了吸引孩子,现在的童书越做越炫,童书的形式,也从以往的2D变身3D,甚至向4D进发。毫无疑问,相比传统儿童读物,新媒体儿童读物在本届童书展上可谓赚足了眼球。

据记者的观察,关注新媒体读物的人群,大多是年轻的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他们对这种新颖的阅读形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也有不少家长及儿童文学作家们对此表示担忧。他们担心的是,新媒体儿童读物的“强刺激”,会否让孩子们根本无法安静地面对传统图文书籍,并且让孩子产生阅读障碍?数字化的“炫”,会否让孩子们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本书上,又会带来怎样的负面效应?

上海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表示,如果孩子从小更多接触的是新媒体阅读,那他们比较容易把阅读当成一种玩耍的形式,不太可能把一个字一个字都吃进去地读,也没法真正安静下来。她举听书系列的例子表示,如果是不识字的孩子,当然可以听,但如果已经识字了,听与读还是不一样的。“听书更容易走神。要让孩子学会静下心,还是看纸质书比较好。”

对此,作家殷健灵表示赞同。她表示,虽然新媒体阅读很便捷,但小孩子还是应该进行纸质阅读,“以绘本为例,那种色彩、触感,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还不伤眼睛;至于阅读内容,我也是主张经典阅读”。同样以听书系列为例,在殷健灵看来,虽然它可以让孩子踏进阅读这个门槛,但她并不主张家长偷懒,给孩子手机,让孩子自己去听。“只有让家长读给孩子听,才有情感的交流。”

不管怎样,现在的孩子,尤其是“00后”一代,一出生就开始接触数字化阅读。对于出版商而言,更为可取的做法或许是,在给孩子提供各种酷炫的新媒体读物的同时,也必须想方设法地让读物具有培养孩子耐心的功能,从而抵消一些数字化童书的负面影响。另外诚如有业内人士指出,数字化童书并不适合2岁以下的孩子阅读,因为那时孩子的视力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有必要为孩子的数字化阅读设置‘门槛’。”

 

 

                评论:对儿童文学应持同样的评价标准

 

  

与备受关注的儿童文学创作与阅读相比,儿童文学评论更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好在今年的童书展,开始对此投入了关注的目光。这不只是体现在以批评为主要议题的“瞩望高峰——向中国经典儿童文学致敬”的论坛的举办,也不只是体现为有更多的儿童文学评论家出现在各种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体现于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的引进与出版。在国际上被誉为“双璧”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欢欣岁月》与《书,儿童与成人》的引进出版,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两本书的译者、青年翻译家梅思繁,在与其父亲儿童文学作家、童书推广人梅子涵的对话中,特别强调了儿童文学理论对童年阅读的指导作用。在她看来,这两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颇具开创性地以尊重的目光审视儿童,看到了儿童灵魂中蕴藏的独立而坚韧的力量。“也正是这两位儿童文学理论家,较早让大家看到为儿童书写的独一无二的魅力,为儿童创造那一本本小书的珍贵与特别。”

事实上,儿童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诉求,即如《欢欣岁月》作者、加拿大学者李利安·H·史密斯所言,儿童书籍是文学的一部分,应该同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学一样,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在本届“上海国际儿童文学阅读论坛”上, 安徒生奖评委会主席帕奇·亚当娜也申明:“儿童文学并不是一种低等的文学,它和其他任何的文学是完全平等的。”她的话像是对曾经颇具前瞻性的前人之见的一种遥远的呼应,实际上也表明,这一诉求正在慢慢成为文学界的共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