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鲁迅不懂翻译……

(2014-05-16 18:48:53)
标签:

文化

分类: 书评文论


看到这个话题,写作与翻译。我首先想到的是,假如鲁迅不懂翻译?他的创作会是什么样的?我们知道,“五四”一代作家,很多都有青年时代国外留学的经历,也有过文学翻译的经验,甚至翻译一生不曾中断。那么,假如,他们不懂翻译,现当代文学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进而言之,对当代文学又会产生何种影响?还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那一代作家的创作,何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表达?即使是他们的表达没那么成熟,至少也不曾受到过度模仿甚至是抄袭的质疑?而这一点正好是当代文学的致命伤。我想,这很可能与翻译有关。事实上,对于适当的翻译实践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性,我们很可能一直没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某种意义上,当代作家,正是在对西方文学的模仿与借鉴中起步,并试图有自己的创造的。因为特殊的成长经验,国内占据主流文坛的作家,尤其是“五零后”、“六零后”作家,有很多不懂外语,即使懂得也不精通。他们只能参照由翻译家译介过来的译本。这一方面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但带来的一个弊端,很可能是过度模仿,比如对福克纳、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过度模仿。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一个原因,不是直接读原著,未必能领会原著的精髓。你看到的译本,很有可能从表达到思维,都已经给中国化了。你相当于还是在同质化的语境里创作,也就多了在写作中近亲繁殖的可能。

前不久华师大开了个翻译研讨会,葛浩文说,不懂外语是中国作家创造面临的最大难题。这话,顾彬也说过。葛浩文还说,不懂外语,使得中国作家的思维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对于这个说法,我们当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说这只是“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你也能找到很多理由去反驳,你可以说,作家创作与懂不懂外语,那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我更赞同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理解。首先,国外很多大师级的作家,同时也是很好的翻译家,是一个事实。还有,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作家有突出的创造力,同时又精通外语,对他的创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就拿诗歌来说,有一句常说的话是,诗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这句话说明了诗歌的难译。翻译其他文学体裁又何尝不是。这话隐含的意思是,越是原创的外国文学作品,越是需要极高的翻译水准;同时也表明我们看到的很多译著的汁液,都在翻译过程中失去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译者本身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及语言转换带来的局限等等,都会造成这种损失。但换个角度看,一个有创造力的诗人在翻译作品时,除了最大程度呈现原著精髓的同时,对没能以自己母语表达出来的部分,一定有很深的体悟,他一定比只能读中文译作的人,对原著还有它的结构、语言、语法等等有更深的理解。进一步,这种语言转换的困境,也会对他自己的文学表达,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未能转化出来的部分,有可能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潜在的影响。这很可能会使得他对另一种文学有更深的理解,更好的吸收,从而避免陷入生硬模仿的尴尬境地。

好在新的一拨作家,七零后、八零后,一般都有很高的外语水平。我们这些年轻作家里,也有一些在创作的同时,有翻译的实践。当然跟五四一代作家相比,当下作家面临新的挑战。“五四”时期作家的翻译,带有拓荒的性质。那时的中文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语言也处于充满活力的过渡期,这就是说,作家在翻译中,同时经历了一个语言和思维创新的过程。现在的情形是,很多经典作品都已经有了译本,而且有些是很好的译本。虽然这里面有很多不是作家翻译的,而是由较高文学鉴赏力的翻译家翻译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作家选择翻译什么样的著作,就是一个很大的考量。他当然可以重译经典译作,也可以去开垦处女地,翻译那些还没有被译介的作品,他还可以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去翻译那些很畅销,有很高市场认可度的作品。我觉得在这一点上,鲁迅的翻译实践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借鉴。鲁迅很多时候,不找那些热门的,绝对一流的作品来翻译。他去翻译那些最有可能激发他的创造力,激发汉语的活力,同时有益于改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的作品。也就是说,他的翻译是功利的,但超出了一般的小的功利。

都说语言代表一种思维。文学翻译体现的就是两种最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是两种具有很高精神含量的思维的交流、碰撞。这种翻译,这种直接的碰撞,对一个作家产生最大最深的影响,恐怕还不只是体现在语言表达上,还体现在思维训练上。当然,这同时还意味着作家要承担一种风险,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涵养,你的思想力、创作力不够强大,你或许会被完全同化,从而让那些有益于创造的异质的东西泯灭。我们说,康拉德、纳博科夫、拉什迪、石黑一雄等作家的文体自成一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兼具了两种乃至多种语言乃至思维之长,他们在多重语言和思维中,找到了最有张力的表达空间。

以此看,在有很高的外语能力的同时,作家必须有很高的中文修养,且持之以恒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我们不妨重新回过头来看“五四一代”作家,他们有杰出的创作,不仅在于他们接受了欧风美雨的熏染,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们有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学功底。尽管我们张口就会说,那个时候作家不是主张少读、甚至不读中文书么,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们哪一个不是很年轻时,就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功底。这就是说,你有很高外语能力的同时,还有很高的中文修养,不仅有益于提高翻译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种对等的碰撞才能激发最卓越的创造。而且,作家的翻译,更多作家的翻译实践,也为自己的作品,大而言之,为当代文学更好融入世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