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上海书展,答启雯兄五问

(2013-07-28 08:29:15)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您参加上海书展的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场活动、一个细节或一本书是什么?

:印象最深的,未必是感觉最好的。我特别想到的是,“超女”李宇春有一年获邀参加上海书展,等候签售的队伍之长,人气之旺,为其他很多相关活动望尘莫及。但你能想到,这些读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追星族,这样的签售鼓舞了年轻读者参与书展的热情,但与书展倡导的阅读主题并无太大关联。好在后来几届书展,有关领导和组织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参加近几年的书展,感觉明星少了,作家、学者多了。少了几分浮躁,多了几分沉静的气息。总而言之,这样的改变,或许错失了一部分“不忠实”的读者,但无疑更加回归了阅读的真意。

如果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细节,该是在书展闭幕后,书展组织者集体目送最后一个读者离场吧。印象中,为配合领导莅临视察,有一些书展会做紧急清场。不知道离开了读者参与的书展现场,能给领导者留下什么好的印象呢?我想,阅读面前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位普通读者,也就是尊重随处都在的阅读。不管上海书展组织者出于什么样的诉求,做出这样一个举动。但能尊重阅读、尊重读者,就值得赞赏。

说到印象深刻的一本书。真的很难选择,如果说有,该是乔伊斯《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译本。当然我说印象深刻,并不仅仅指的书本身,还有这本书引发的阅读效应。因为这本书正式出版是在去年年底,在上届上海书展上能读到的只是零散的一些材料。很多时候你会看到,在书展上唱主角的都是那些追踪热点、迎合潮流的图书。就《芬尼根的守灵夜》而言,即使很多人是奔着它传说中的“天书”之名而去的,但只要能对严肃阅读投注热情,总是一件很好的事。

 

:请您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来形容上海书展,是什么?为什么?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在我的理解里,一个以特定城市命名的书展,首先必须得有自己鲜明的地方特点,然后又不失“海纳百川”的襟怀和气度。同时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如果没有一个相应的格局和视野,就难以致之博大和深远。事实上,兼顾了三者,才能让上海书展实行可持续性发展。当然这么说,并不表示上海书展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水准。但它至少把此作为目标,而且付出切实的行动。总体来看,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也部分达到了预期。从这点上看,是让人颇感欣慰的。

 

:您认为往届的上海书展在时间地点安排、活动组织、会展服务等等方面有所缺憾?如何改进?

:说实在,每每想到要顶着炎炎夏日参加一年一次的上海书展,总感觉不是那么美妙。更为难堪的是,时不时还要受到暴风雨的侵扰,一不小心淋了个落汤鸡不说,要是连带着你的书也遭了殃,就更不美妙了。当然,上海书展放在这么一个时间段举行,明显考虑到时逢长假,可以吸引更多青少年读者参加。想到这一层用心,也就稍感宽慰了。总体来说,前些年七月份举行的上海书展,近年改到热度有所下降的八月中旬来举行,已经是更趋合理的安排了。

上海书展,能在上海展览中心这样一座有历史感的建筑里展出,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庄重感。建筑与文化交相辉映、浑然一体,也让阅读多了一层深厚的意蕴。记得前两年上海书展一度曾搬到上海世贸商城举办,那种庄重感就荡然无存了。好在这几年,谢天谢地,它又搬了回来,那种曾经失落的感觉又回来了。要我说这也是上海书展海派特色的体现吧。

尽管上海书展有让人不尽满意的地方。但有了参加全国各大书展的经验,有了与其他书展的比较,你会发现它有其不同凡响之处。当然这并不是说,它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显见地,与历史更为悠久的香港书展,乃至海外的法兰克福书展等相比就有一定的差距。试问,谁喜欢在看书选书,或是听名家交流时,四周总是吵吵嚷嚷呢?谁喜欢摩肩接踵穿行在书展上,汗水味香水味相闻、说话声喊叫声不断呢?谁喜欢在一些交流会上,请来的嘉宾没做心灵碰撞、思想交流就匆匆进入签售环节呢?谁喜欢在书展现场打转,好不容易找到地点,活动都已经结束了呢?谁喜欢进入展场前,总有一些黄牛紧追不舍跟着你问,要不要门票呢?

这些我不喜欢,也可能是你不喜欢的种种,或许正是上海书展需要改进的地方吧。

 

:您认为上海书展在哪些方面值得称道?如何做得更好?

:我能想到的首先是秩序。上海书展在活动的安排上非常紧凑,但总能做到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有排队的场合,读者大多也能遵守规则。跑遍全国各大书展,总会看到或听说发生口角甚至打架的事。在上海书展里,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也似乎不曾听过这样的传闻。

其次就是经济了。相比其他书展的举办场所,上海展览中心空间其实并不算大,但它的利用率却可能是很高的,你很难找到被浪费、被闲置的地方。换言之,它的每一寸空间,都得到了合乎情理的归置。从另一方面看,上海书展也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它让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重量级嘉宾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你会发现每个嘉宾的出场率都特别高,读者在不同场合都能听到他们的思想交锋。

还有就是细致。组织者通常对会议事先有严密的论证,会考虑到很多细节,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也有比较充分的估计。打个比方,参加书展的嘉宾在几天的时间里要赶很多“场子”,但很少听到他们有什么怨言,我想这其中一定离不开人性化的细致周到的服务。

如果说还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还得算上国际范吧。近年一些国际知名作家、学者云集上海书展,让这个向有“国际化大都市”之称的上海,在文化上也名副其实地“国际化”了。而“上海国际文学周”在全国也可以说得上是首屈一指的。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面。秩序的反面是刻板,经济的反面是不够大气。细致呢,可能太拘泥于小节,失之于对更高更深层面上的体察和掌控。常言道,“没有更好,只有最好”,那么从更高的要求看,上海书展其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您觉得出版社/图书馆/媒体同行在推进全民阅读中,可以在哪方面深挖?做过哪些有益的尝试?目前工作重点是什么?未来有何设想?

:事实上,所谓的全民阅读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提倡全民阅读,某种意义上也是因为有一部分人没在阅读,甚至没有阅读的习惯,或者是因为种种原因远离了阅读。实际的问题就在于,如何让这部分人产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回到阅读。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的层面上,做更有针对性的细分,力图准确找到目标读者。实际上,在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的当下,只有首先做到在特定的领域里精耕细作,才有可能找到特定读者的兴奋点,从而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以此观之,抓好分众阅读才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到怎样深挖阅读的话题,我以为在尽力提高全民阅读热情的大的框架下,还要在如何激发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兴趣上多下一些功夫。

而另一方面,在推进全民阅读中,也不能忽视有一部人在阅读,但只是在进行较低层次上的阅读的事实。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出版社、图书馆,还是媒体都应起到一个引导、示范的作用。就我自己供职的《文学报》而言,无论是新闻版块的“关注”、“人物”、“环球”,副刊版块的“小说”、“人文”、“纪实”等栏目,包括相应版面上配发的“新书介绍”等等,都在推出一些好作家、好作品,使得读者在阅读时有一个好的参考。而从实际的情况看,的确有一些读者反馈,他们是通过《文学报》的这样一种推介,买一些书来阅读的。这样相对高层次的阅读,至少为部分读者打开了一个更高层次、更为开阔的视野。

与此同时,作为掌握了较多图书资讯的从业者,在当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阅读环境里,你有责任告诉读者什么是真正的好书,它好在哪里?你同样有责任告诉读者哪些是不好的,它为什么不好?这就有赖于有良知的专家和专业读者的“真诚、善意、锐利”的批评。这也正是《文学报·新批评》栏目力求达到的愿景和目标。回到全民阅读,它自然希望有一个很大基数的读者,也希望这些读者有一个较大的阅读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希望读者通过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才是全民阅读的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