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芬尼根的守灵夜》:如何读,为什么读

(2013-02-01 11:50:52)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化现象

《芬尼根的守灵夜》有力回击了“浅阅读时代,‘天书’无人问津”的泛泛之谈。自詹姆斯·乔伊斯这部晚年巨著中文译本第一卷出版以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首印8000册已销售一空。尽管临近去年年末才上市,该书依然成为各大媒体年终盘点时的“香饽饽”,且连连斩获“年度金翻译大奖”、“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等殊荣。借助于该书巨大的辐射力,广告商还“破天荒”为其免费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八大城市的繁华街头打出巨幅户外广告。

尽管乔伊斯声称,这是一部给极少数读者阅读的小说,它却吸引了全球范围内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尽管他自言,小说里的谜团要花300年才能解开,但世界各地的乔学专家并没有因此减弱读解的热情。该书面世74年后,这个巨大的谜团终于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在117日上海专门为此书举行的题为“向经典致敬”的研讨会上,作家王安忆、陈丹燕、孙甘露等表示,尽管还没有读完天书,但深信其价值。如此天书留给我们的问题,与其说是“要不要读,有何必要读”,不如说是曾被美国大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用做书名的“如何读,为什么读”。

王安忆坦言,阅读的时候就怕书难读,书的难度过高往往引发读者的不信任感。“当我翻这本书,我不断告诉自己这本书有价值,我应该信任它。我很难从书本身找到证明。但乔伊斯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作者。他出身的家庭小市民背景是如此之强烈,却偏偏成就了他这样一个对生活高度敏感,感情非常细腻的人。他从平庸阶层出来,一定有很大的价值。我们一定不要放过它。我们要相信他,相信这在这本书里是有企图的,有意义的。”

读《芬尼根的守灵夜》之前,陈丹燕先读完了乔伊斯的另一本巨著《尤利西斯》。“那时我在都柏林旅行,置身于小说中的那个地理场景,读完了这部小说,我发现自己非常热爱这个作者。我知道他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一个非常讨厌的人,但他从爱尔兰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得到滋养,在精神上成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作家。”陈丹燕坦承自己暂时没法看完这本“天书”。“但有了阅读《尤利西斯》的经验,我相信有一天,我肯定会把它看完。”

当拿到“天书”中文译本时,首先吸引孙甘露的就是它的版式。这部书大字号的正文和小字号的注释混合在一起。在他看来,正文部分几乎可以当作诗歌去朗读。“这本书就像像交响乐谱,里面有主旋律,有不同的配器。你必须想象它是复合的,一个混响,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东西。”但他表示,文字上的阅读确实有困难。“我提供一个建议,很多年以前有一次讨论《尤利西斯》的时候,一个叫爱德蒙·威尔逊的评论家表示,像乔伊斯这样的写作,是把理念当做事物来使用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处理梦境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本书他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无穷的想象性,它并不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最终的答案。”

在评论家严锋的理解里,如果从网络文化背景去看,乔伊斯的语言一点都不陌生。“他所用的一种技巧就是对语言的故意误用,现在网络上大量使用谐音,故意把字写错的方式,都和这差不多。”正因为此,严锋建议用一种后现代的方式来阅读此书。“后现代的方式,其实就是网络阅读。它是回溯性的,集体性的,而且是一种再创造。如果我们上维基百科,就会看到网页上有不同的链接。现代的读者会比较习惯不断有干扰的阅读,也会从有干扰的地方再走回来。这本书就好比整个维基百科,我可能读不完它,但我不会怀疑它的伟大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