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亟待回归理性轨道
(2012-01-21 17:44:4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记者调查 |
针对愈演愈烈的天价版税现象,业内专家呼吁——
出版亟待回归理性轨道
近年,从国内一些畅销书作家作品屡屡爆出天价版税的消息,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被新经典以千万版税引进的传闻。围绕这一话题引申出来的种种现象,远比暗流涌动的诸如国有出版改制、民营书业转型等话题更能博人眼球。当然,相比国内刚出现“天价版税”字眼时,对其变相炒作及合理性的质疑。在本届图书订货会上,业内专家的思考更多转向,天价版税是否符合出版规律并能促进其良性循环?进而会否成为出版界的新风向?
在1月7日举行的“新浪中国好书榜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上,谈及这一话题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马胜直言,天价版税不会成为出版社,或者出版行业新的风向标。在他看来,天价版税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能出得起高价,自然代表了出版社的实力。“其实大家都知道,天价版税很多时候是赔钱赚吆喝的,出版社实际上并没有得利,有时甚至会把出版社搞垮了。”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译文社在对待版税问题上,采取了比较理性的态度。马胜认为,天价版税并不是可持续的模式。“如果一本书的成本超过你的付出,最后将导致资金链断裂,或者大量退货。所以,我们一般会参与一些比较热门的人物的竞价,但是对成本会进行核算,如果超出平衡点,我们就不会参与竞价。相比而言,做通过时间检验留下来的书,而不是短瞬间爆发的书,对提升影响力,提升出版社的形象,会有更多的好处。”
对此,作为唱响“千万版税引进《百年孤独》”的主角,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自然有不同的理解。在该公司外国文学总编辑黎遥看来,天价版税将是一个潮流,其实也是一个伪命题。“现在国际上版权交易几千元到一万元美金都属于正常的范围。相比而言,我们所谓的天价版税,其实谈不上天价。”黎遥表示,对版税的考量,都经过理性思考的过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比如《史蒂夫·乔布斯传》,我们就没有加以考虑。因为,我们自知并不擅长做经济人物。”
当然,对于民营书业来讲,天价版税背后的逻辑,或许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是在博市场渠道。“图书市场渠道现金为王,精典博维拿到了这部预计中的畅销书,可以以现金收账的方式发行图书,不仅可以将投入的资金迅速变现,也可以利用这本畅销书的名气迅速掌握渠道,同时向渠道推广本公司的其他书籍。”
在广西师大北京贝贝特总编辑刘瑞琳的理解里,出版社拿天价版税来炒作不是不可以理解,天价版税本身也是一个中性词,并没有人们鼓吹的那么耸动。“我理解版税天价不天价是相对的,如果有天价版税,他的前提是一定要有能卖到天文数字的书。从我的角度来说,我相信一个成熟的出版机构,以及一个成熟的单位,所有的版税的付出,版权的取得是良性的循环,这样才能健康的。而只有符合出版规律,出版社和作者,才能真正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她还驳斥了作者是天价版税最大收益者的观点。“实际的情况是,如果作者拿到了超出出版规律的天价版税,出版方一定会分摊到操作过程中。比如定价特别高,比如分销商要分摊多少册,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他们的压力。如果造成图书积压,又不能退货。这样,势必对这个作者的下一本书产生抵触情绪,还会对这个出版社有很大的警觉和抵触。”
也因为此,年度畅销书《史蒂夫·乔布斯传》的出版方,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闫向东认为,尽管天价版税背后,一定是一个综合出版专业的评判和经验的积累,但他并不赞成出版社盲目的报价。“理性对待版权,对待作者,对待合作方。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出版界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