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师江:诚实心灵是感染力的源泉

(2010-02-20 13:41:19)
标签:

文化

分类: 人物访谈

诚实心灵是感染力的源泉

              ——访青年作家李师江

作者:傅小平  

       

    李师江是独特的,这不仅在于他大部分小说的主角都叫“李师江”,使读者忍不住怀疑这作品内外同样特立独行的家伙在玩弄什么高深的“伎俩”。这独特也表现在其作品的魅力上,他只是记录着日常生活的流水账,没有大悲大喜的戏剧冲突,读起来却令人顿生一种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的快意。

    值得一提的是,他作品的命运却充满了“戏剧性”:他的每部长篇小说在海外一经推出几乎都获得好评并畅销,但迄今为止在大陆出版的却只有《逍遥游》。所幸这部长篇小说刚一出版,就引来有关专家学者的交口称赞,并在今年的“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评选中,捧走了“2005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作为“继王朔之后最具叙事魅力的小说怪才”,有评论家更为其鼓与呼:李师江小说的价值迄今为止没有很好地被认识。

 

            “70后不再像之前的作家被‘崇高’和‘悲悯’牵着鼻子走。”

 

    傅小平:你的作品在大陆的出版经历了一个戏剧化的过程,大陆的读者大多是通过《逍遥游》认识和熟悉你的,谈谈你之前的生活和写作状况。

    李师江:2000年我从福州到北京生活,生活状态跟我小说里的人物有点类似。差不多同一时间,我开始创作小说。到北京后突然写得很兴奋,开始写长篇,第一个长篇叫《她们都挺棒的》,在台湾出版。《逍遥游》大概是我2002年写的,也就是第二部长篇小说。这个小说写完后,我觉得还没有达到一种肆无忌惮的写作境界,又写了一部旁若无人的长篇《美人》,几部小说里只有《逍遥游》在大陆出版。

    傅小平:在当下语境中谈论你,恐怕离不开“70年代作家群体”这个概念,作为这一群体的代表作家,可否对其生存状态做一剖析?

    李师江:目前对个体写作而言,年代已经没有意义,因为大家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沉浸在一个时代共性经验中的写作肯定不够,拼的是个人人生体验。当然从代际上看,“70后”还是有自己特点的。“70后”的作家,在我看来主要的经验来自于两个人,一个是王朔,一个是周星驰,正是得益于这两个人的潜移默化,作家们才懂得把生活“搞”成文字,而不是像之前的作家一样被“崇高”和“悲悯”牵着鼻子走。可以说他们两人解放了一些“70后”作家的写作潜能。

    具体到创作,在我看来,“70后”作家直接抛弃了传统写作框架,使身体解放成了文学解放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它有自己独特的代性,他们的作品可以说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人性价值冲突交糅的新范本,从文本价值、语言气质上都有创新,但遗憾的是没有出版和形成气候,就被淹没在其他的文学风潮中了。

 

    “作品有高超的,也有拙笨的,但是诚实的心灵应该是感染力的源泉。”

 

    傅小平:有评论文章提到你的作品体现了当下写作的一种趋势: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你的作品更多揭示了人们隐秘的生存状态。之所以有这种感受的差异,恐怕涉及到对现实生活的认知问题,你是怎么理解现实或者说日常生活的?

    李师江:我觉得大多小说应该都是写现实的,在我的小说里,内容更日常更细节一些,吃饭,睡觉、拉屎我都把它写得郑重其事,人生观和生活观就寄寓在这些小事中,把小事写辉煌,这是目前我的生活和写作态度。

    小说还有一些说不出来的感性的奥秘,这个奥秘只能由读者去阅读感受,我的日常生活的描摹就藏着自己的一些奥秘。比如一堆狗屎,有的人觉得不值得写,有的人觉得值得写,每个人写的又不一样,然而,我写能从一堆狗屎里写出辉煌的人生,那是我写作的秘密,也是我观照现实的秘密。

    傅小平:在我看来,戏谑和解构构成了你作品的总体面貌,加之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这使得读者在阅读你作品过程中充满了快感,但读后又不免觉出一种虚无和茫然。你的写作姿态是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李师江:这大概与一定年龄的一定心态有关。我写这些小说的时候,心态通常是这样的:看不惯很多东西,觉得一切官冕堂皇之下都藏着丑陋,有时候你就想揭示它,揭示之后的快感已经让自己很满足了。但客观地说,解构本身也是一种重建的基础。现在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过去几年了,我的心态相比以前有了不少的变化。在我现在写的作品里,就会多一点重建的意识,这跟年龄与阅历有关系。人在成长,写作状态也在成长。

    傅小平:在当下汉语的纯粹性被普遍认为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刻,你却认为这是其走向辉煌的一个契机,此外你认为,文学作为一门玩语言的艺术,它的后劲不仅在于对汉语的把握和理解,还在于作家对生活是否有一种诚实的表达态度,怎么理解?

    李师江:我认为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延展性,在于它一代代的语境更替中。网络大大改变了语言的形态,很自由,很灵活,无拘束,有包容和有感受力的作家应该从中受益匪浅,这里隐含着汉语变革和发展的因素,任何轻视和忽略网络语言的人会付出代价的。至于写作,我认为中国作家大多缺乏一种诚实的心灵,我们被其他东西左右得过多,也被文学理论左右得过多,在这种情况下,诚实的作品变得尤为重要。作品有高超的,也有拙笨的,但是诚实的心灵应该是感染力的源泉。

 

         “我否定的是‘伪传统’,或者传统中一些值得批判的东西。”

 

    傅小平:你在文章中反复提到王朔、王小波、朱文、亨利·米勒,对你来说,这几个作家的作品是否构成了你写作的某种思想资源和精神传统,你似乎对我国文学的传统和现状基本持否定态度。

    李师江:这几个作家的某些力量刺激了我的创作,在我创作的时候我把他们当成朋友,应该说思想上具有共同的地方。对文学的传统,实际上我没有否定,我否定的肯定是“伪传统”,或者传统中一些值得批判的东西。最近我又对李安导演的作品特别着迷,他的作品里都是传统的东西,他把传统把握得比较舒服,不是那种借着传统的架子来蒙人的那种,在他的作品里我感觉到传统因素的力量,因此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要针对具体的作品,不是你用了些传统的架子,就代表了你是传统。

    傅小平:谈谈地域特别是北京对你小说写作的影响,还有你的近况。

    李师江:北京是个文化上比较宽容的城市,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臭气相投的朋友,这里面有一种创作气氛,很舒服。另外在北京生活,能够听到很好的很有劲的普通话,这些能刺激我的语言。我目前在广州,做公司,很累,并且没有创作灵感,正在想怎么抽身回北京。现在正开始动笔一个新长篇。

     

    李师江,1974年生,福建宁德人,现居广州,从事文化策划工作。在台湾出版有《比爱情更假》等小说。长篇小说《逍遥游》,继在海外以繁体字版卖出三十多个国家的版权之后,于2005年在大陆出版,并引起广泛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