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金远:乘着《集结号》浮出水面

(2009-06-15 15:10:21)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学故事

杨金远:乘着《集结号》浮出水面

 


    对于福建省莆田市作家杨金远来说,刚刚过去的2007年,可谓他文学生涯中一次华美乐章的序曲。由他小说《官司》改编的冯小刚贺岁电影《集结号》上演伊始就引来观众追捧。他的最新长篇《突围》,一经推出就引起一些导演的强烈兴趣,导演黄健中已和他商定,拟把该小说拍成30集的电视剧。携此人气,杨金远中短篇小说集《集结号》、长篇小说《突围》分别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群言出版社同步出版。


  《官司》写的是小人物的故事


  谈到写作缘起,杨金远说,《官司》这部小说的写作很偶然。6年前的一天,他在家里吃晚饭时,看到中央电视台《百姓故事》里讲述一个幸存的老战士,一直在寻找战友的遗骸,以此证明他们不是失踪而是烈士。这位老战士的战友在解放战争的一场战役中全部阵亡,只有他负伤活了下来。为了缅怀战友,他住到了军营附近,每当军号吹响,他总是出现在军营门口。“虽然电视上的故事只有两分钟时间,但军号,老兵,这两个意象顿时就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我当时就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说,就写战争和承诺、信用。”
  杨金远把这个老战士的故事变成了小说《官司》,为掩护大部队转移,小说里性格执着的“一根筋”连长老谷奉命打一场阻击战,并和团长约好,以午夜时分的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但是,老谷和全连兄弟杀到午夜,又杀到天亮,在生命的厮杀中苦苦等待,直到全连只剩下老谷一人幸存,也没听见集结号吹起。到底是团长忘了吹号还是把全连丢下不管了?这个疑问一直困扰着老谷。与所属部队失散之后,老谷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来寻找团长,要“讨个说法”。小说首先刊登在2002年4月号的《福建文学》上;6月号的《小说月报》转载。再后来,小说被发现,并被改编成电影《集结号》。
  版权卖出以后,杨金远就很少去关心小说的改编情况。直到去年12月18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集结号》首映庆典上,才算再次和小说有了亲密“接触”。谈到电影和小说的区别,杨金远表示:电影的前后两部分截然不同。前半部分是战争,后半部分是寻找。跟我原来的作品有点出入。在小说中,老谷毕生在寻找的,是没有吹响集结号的团长;电影里的谷子地则是要讨名誉。小说本来是个悲剧,电影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对此,杨金远表示从一部商业片的角度来看,这些修改是必要的。
  对《官司》能够被冯小刚看中,拍成电影,杨金远有着自己的理解:“以往军事题材,比如《英雄儿女》、《南征北战》,都是描写军人顶天立地,大声呼喊‘向我开炮’这样的口号。后来,军事题材开始向描写人物内心方向转变,前一阵子比如《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等,我觉得这些大多是表现个人英雄主义,是小人物成长为大人物,而《官司》自始至终都是小人物的故事。而且要说我有什么不同,就在于我探讨的是人的本性问题,从人的本性来回眸战争。”


  对部队生活很熟悉


  尽管杨金远作为一个作家,迄今已经创作了2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小说《大杂院》《义务兵》在上世纪90年代被改编成电视剧。但直到《集结号》的热播,杨金远才开始真正为读者所熟识。尽管写过其他各种题材,不过他自己创作最多、最满意的还是军事题材的小说。杨金远表示:这源自自己对部队生活的熟悉,“我的姑父、姑母都是老区根据地老地下工作者,父母也是地下交通员,他们经常和我讲起那段历史。”杨金远对部队的感情,也促使他一直想写一部反映部队里小人物的故事,《突围》中的陈池龙就是小人物,而且还是一个悲剧人物,三个女人,两段婚姻,都没有给陈池龙真正的幸福,他纠缠在处女的情结里,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的妻子。
  杨金远个人的生活也和军队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是一名老兵,曾在海军服役。1974年,他高中毕业,参军当了一名水兵,随舰艇驻扎在上海。杨金远讲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1970年代在海军当过兵的杨金远,一直没有上过战场。惟一的一次例外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服役的军舰有一天突然离开码头,执行紧急任务,军舰开到大海中央,他们被下放到一个个小舢板上,呆了很长时间。除了运补给物资的人,其他人不得上岸。后来任务又被突然解除,到了台湾海峡的福建三都澳,才被告知本来要送他们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来因为美国第七舰队在南海一带出现,他们过不去了,因此最后没有参战。
  “这件事让我觉得,部队不跟你讲代价,也不跟你讲承诺,也不会事先告知你要去哪里牺牲。”杨金远说,军队是国家机器,是个特殊的地方。在军队里,很多时候简单到只是一个命令,不需要解释得很清楚,下级的任务就是无条件地执行,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去问是对是错。在《官司》里,杨金远安排团长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老谷最终也没能“讨到说法”,但是,站在团长的墓前时,老谷原谅了团长。面对生命的消逝,老谷“是个软心肠的人”;老谷最终想通了,在战争中,“(没吹集结号)也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也无所谓谁对谁错”。

  电影热播激发创作热情


  一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红火了一个作家,这是近年来屡见不鲜的写作现象。之前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秋菊打官司》的陈源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小说作者鲍十等,都以一部作品走进了公众视野,但之后并无作品再能超越前作。当记者问到杨金远是否有可能重蹈这样的“覆辙”时,他表示,自己根本没这方面的担心。“就像我的小说,我从来不去担心该怎么写,反正自己感到怎么合适怎么来。对《官司》这部小说读者可以见仁见智,我自己就很满意,因为在里面,我找到了最适合我自己的叙述方式。写作对我来说同样如此,我对此抱有一颗平常心。”很显然《集结号》的热播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在《官司》之后,杨金远又写了一部17000字的小中篇《我要带你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部小说将在今年《福建文学》2月号头条发表。他还表示将集中精力写一组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