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客,一款时髦的精神鸦片
http://s9/middle/60a370a1t88086267d288&690
最近打着“求婚”名义的娱乐节目越来越多。出发点是好的,仅从人类繁衍的质量来说,无疑是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限制。但有好事者喜欢刨根,这一刨还真刨出了另类“丁客”。有些秀们就是丁客一族。“求婚”只不过是让自己多当几会“频客”,以快速达到“自我价值愿望早日实现”的目的。为什么呢?因为爱情是自由的,你不会强求吧?!
听听《蜗居》中向往爱情自由的海萍是怎么说的:“......,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6000,女儿上幼儿园1500,吃穿用2500……,孩子吃进去的奶粉进口的一百多块钱,拉出来用的尿不湿名牌的又要一百多块钱,无论进出都要钱,整个儿一双向收费!”
还有,买套房子还贷的期限可能是10年、20年,或者30年,但是养个孩子的花销却一眼望不到头。
还有,把孩儿拉扯大了以后还要供他上大学,等他毕了业以为终于熬出头了,结果多数情况下父母依然要为孩子承担很多方面的开销,例如找工作、供房子,以及置办婚礼等,任何一项都是不小的开支……。
不算不要紧,面对眼前的一长串数字,很多已经到了生育年龄的小夫妻开始犹豫,到底要不要生孩子?要不要成为孩奴?
看起来,一切顺理成章,天经地义。但是,我们对岸的邻居在窃窃作笑,西方国家闻之愕然。
在日本对儿童的教育更注重吃苦耐劳;美国则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英国教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加拿大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玩;德国提供让孩子与大人争辩的机会;外国人努力学习是为了毕业,而中国家庭让孩子努力学习是为了进大学......。
http://pds.exblog.jp/pds/1/200506/10/58/b0064758_2141383.jpg
随着学历的增高他们对人的本质也愈加模糊。在感到迷茫、压力下,一些人选择加入丁客。在享受自由、选择逃避的同时也获得了封闭。丁客,很时髦,但又象一剂鸦片让丁客族们乐在其中,自享其乐。
选择不要孩子,就以为实现了个人某些方面的洒脱与自由,但却失去了人类新陈代谢的内在快乐与充实,体验不到为人父母的感受,亦或年逾花甲,秋泪纵横,人之为人的诸多含义和情怀只能遥不可及。
选择要孩子,是放弃了自身的一些私人责任,但却是实现人类自我延续的表现,是对自身文化和社会进行传递更新的最实质表现。
丁客族不是要“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吗?“爱世界就是爱自己”应是他们最高的人生境界,那么,他们可曾想过:在他们“辉煌”的事业之后又有谁来继承?!
注: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的组合——DINK的谐音。定义是:双职业,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中文一词——“孩努”——让人不寒而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