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三国演义》华西都市报耳光人物描写教育 |
他上课很严厉,上课要提前20分钟到教室;学生听不懂,他在课堂上自扇耳光;学生不听话,他甚至会给学生跪下……他就是成都艺术职业学院,被学生称为“麻辣教授”的许恩源。从来只闻老师打学生,不见老师打自己。老教授说:“我恨呀!我心痛!可是不能打学生,只能自己打自己。”(9月10日《华西都市报》)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包装过度”而提出的批评。不管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典型,最能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实。先进人物的事迹过于极端,反倒容易让人产生怀疑。
比如许教授要求学生上课要提前20分钟到教室,这要是第一节课好办,但如果学生前一节有其他的课怎么办?恐怕就算连厕所都不上,课间的时间也不够用。而任何老师讲课都很难做到全部学生能当堂听懂,有学生听不懂就自扇耳光,许教授的脸岂不是天天得肿着?
许教授的那些轶事也许有,但绝对不是许教授教学的常态。一个学校、一个教师想让学生真正把心思都放到学习上,靠的是制度的约束,靠的是人格的感化,靠的是环境的熏陶,而不是靠教师在讲台上自虐。74岁高龄仍不离三尺讲台,这样的教授当然值得我们尊敬。但“麻辣教授”的“麻辣”行为最多是教学中的“调味品”,不可能是“正餐”,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教师节来了,政府进行一些慰问和表彰活动,媒体找些优秀教师的典型做一些宣传,这都很正常。只是我们在宣传的时候,应该是树立一个值得其他教师学习的人,而不是造一个只能让人仰视的神。相信许教授确实是一位认真负责、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但把他在讲台上“自扇耳光”当成宣传点,只会影响宣传效果。
凡典型人物,必是完人,必有常人不能模仿的特殊事例,甚至只以这些“闪光点”来代表一个人的全貌,这是我们在宣传先进人物时常见的俗套。这样的宣传能不能收到想要的效果,相信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答案。刘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