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撞死人仍与女友亲热”令人发指的冷漠

(2012-08-23 09:07:30)
标签:

礼运大同篇

安徽卫视

生命

爱的教育

道德准则

 近日在成都,一辆轿车撞死1人撞伤3人,司机是一名19岁的青年小伙,交警赶到后鉴定其属于酒驾,而且没有驾照。可是就在车祸现场,却发现了一个特别的画面,该小伙竟然和一名红衣女子在车祸现场的一旁正在缠绵。(8月22日安徽卫视)

  一边是躺在雨里的死者,一边肇事司机却在当众缠绵,这样的画面既吊诡又让观者内心荒凉。事后,肇事司机将此举的原因归咎为“酒精”,然而在现场,当发现有记者在录像时,肇事司机立马掩面躲避镜头,这说明酒精并未让他完全丧失理智,至少还怕出丑。如此只能说明,对生命起码的尊重在其心里所占的分量,还敌不过个人的羞耻心。

  从“药家鑫案”后,我们频繁地论及“尊重生命”,然而似乎效用不大,不久前“他要救,关我屁事”的言论,依然让社会寒冷至“七月飞雪”的境地。在“年少轻狂”、“怕担责任”、“酒精”等等借口下,多少人为“漠视生命”开脱?又有多少人成了可以原谅的死神?虽说“人生在世,孰能无过”,但是“知错能改”这样天真的希冀,又要以多少生命的消逝为代价?

  每一次诸如类似的、令人寒心的事件发生,我们往往只看到媒体以及专家、学者的反思,整个社会的反思以及整改思路并没有形成。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些发生在报纸、电视上的新闻,终究只是别人的事,风头正劲的时候说上两句,等到舆论冷锋过境,就仿佛和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除了特别重大的事件,其余不能在看客的记忆里停留很久。然而,就是这种习惯性的遗忘,铸就了“漠视”成长的温床。

  基于此,笔者提出两点拙见,其一,建议政府能够牵头,建立“生命启示录”,挑选比较典型的事例,从敬畏生命以及宣讲生命安全的角度上著文或制片,以适当形式进行传播。北京大雨公布77名遇难者身份的做法启示我们,只有领导者尊重普通的生命,理解生命的伟大,寻常百姓才有一个效仿的模板,一个表率,那些凋零的生命才能得以在生者的记忆里长存。

  其二,呼吁“爱的教育”回归义务教育。基督说:“要爱人如己。”《礼运大同篇》有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无论中西,对“爱”的诠释殊途同归,谁都有爱的诉求,无奈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们的孩子如何去爱,孩子们因为缺爱而缺乏信任,一个人取暖,从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让爱回归教育,也方便从小就在孩子心中建立一个新时期的道德准则,毕竟事事依赖法律是不现实的。

  敬畏生命,其实,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对当代青年人良心的一种考验。笔者始终愿意相信,世间温暖常在,而这种温度,终究会让良心苏醒、绽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