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刚鄂州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商报人类精子库杂谈 |
郑刚,祖籍鄂州,系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响应学校号召捐精。2011年2月12日,郑刚走进隶属华中科技大学的湖北省人类精子库捐精,“在取精室意外发生猝死”。事发后,校方“出于人道主义”支付各种费用8.8万元,并减免郑刚妻子吴某在读研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2万元,其父索要求赔四百多万。(6月20日《长江商报》)
捐精猝死,实在吓人,干这档子事,也会猝死?不过回过头来想想,人吃五谷杂粮,谁能不生病,常言道病来如山倒,各种原因诱发的疾病确实能引发猝死。2004年1月,24岁的本菲卡队球员费赫尔在比赛中得到一张黄牌后突然倒地死亡,踢球也能踢死人?踢球当然不会死人,但是踢球引起的突发性疾病确实能令人猝死。捐精也如此。捐精不会死人,但是捐精引起的突发性疾病确实能令人猝死,哪怕是医学博士也不例外。
如此说来,捐精猝死,除了标题吓人,倒也没什么稀奇。但死者父亲要求尸检,查明死因,这本是人之常情,却遭到拒绝,才令事情走向离奇。又有旁证说,死者一向身体健康,适时排精不仅对身体没有伤害,而且有利身体健康,这就令人更加费解了。对于费解的事情,人们只能用想象来解释,加之捐精行为中带有的一丝性色彩,好事者的口水就如洪水般涌来。
其实,要平息这一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尸检,查明死者的死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还捐精行为一个公道,回答死者家属和好事者的诸多疑问。但是,尸检的要求遭到拒绝,死者的遗体被很快火化,这不由得令人产生怀疑,当事者在害怕什么呢?难道其中真有什么猫腻不成?我以最大的善意来揣度华中科技大学当事者的心态,多半是传统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为赔点钱,就能把事情解决掉。他们一定没有想到,死者家属会较真到底,走进法院,打起官司,索赔400万。对于死者家属来说,一个说法可能比一笔钱更重要。结果,事情闹大了。
早有传播学理论指出,如果人们从正常渠道得到的信息不足以解释疑问,那么就会造成传言的迅速传播,其间如果夹杂进参与者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往往会引发失控的局面,到最后,真相也无人相信。所以,要平息事情,就是要发布权威信息,而非捂着藏着。那样,只会像死水般越捂越臭。
所以,捐精猝死并不匪夷所思,而是华中科技大学当事者那种无法直面的态度,才真正让人匪夷所思。如果事情没有什么内幕,只是捐精引发疾病令人猝死,那么华中科技大学当事者漠视死者和死者家属的态度,就不是匪夷所思,而是令人愤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