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民币怎成奥数赛上中国学生的回赠礼品?

(2012-02-16 09:15:23)
标签:

中国

人民币

奥数

礼仪

武汉晚报

教育

在英国坎特伯雷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然而在中外学生互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水杯、笔,中国孩子没有准备,只好临时拿出人民币送给外国小朋友。(2月14日《武汉晚报》)
人民币当然也能算作礼物,因为人民币在外国并不多见。可与外国小朋友的水杯、笔相比,中国孩子的人民币显得俗气了许多。毫无疑问,用人民币当礼品毕竟不是最佳选择。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我们一向是尊崇礼尚往来的国家。但是反观现在,我们所欠缺的恰恰是礼仪,虽然我们送礼风气很流行。但送礼与这种英式的礼物交换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尴尬?难道仅仅是因为英国人的礼数太多,我们有些不够适应?
正如,奥数中国区总教练郭红兵所言,“中国孩子做题数一数二,但在团队和礼仪方面和国外参赛队还有差距。”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距?是我们忽视了礼物交换的环节,还是我们根本脑海里就没有这样的概念?
以这次中国学生用人民回赠英国小朋友的尴尬为例,领队事先想得细一些,当然可以避免类似的尴尬。但说到底,还是我们的孩子根本没有接受过类似的训练,也根本不懂这样的礼仪。或相许我们不该指责那些尴尬的孩子,因为即使换成我们大人,你难道就能表现得更好?
我们的学生的确聪明过人,可以在奥数的赛场上争金夺银,但考场之外的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这其实也是一种差距。有时候这种考场之外的差距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由这些尴尬的奥数孩子,让我想起了我们一直批判的“高分低能”现象,一个人可以将书读得门清,可在社会交际、语言表达、文体活动等方面却与别人相差甚远。这两者是不是有些类似。
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可现在最缺的就是礼仪。那些传统的礼仪被不断抛弃,新的礼仪却又没有形成。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春晚上看到主持人在倡导“拱手礼”,我们在社会上呼吁文明礼貌。我们的孩子不懂英国的礼仪还情有可原,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连和人见面时,一句“您好”都懒得说了。如果没有家长的提醒,有多少孩子见到陌生人时能主动“问好”?
当人民币成为奥数孩子的礼品,我们应该感到羞耻。因为我们礼仪之邦的公民已经与礼仪渐行渐远。
 
人民币怎成奥数赛上中国学生的回赠礼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