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少儿安徽小倩马鞍山红星中学敌敌畏教育 |
26日晚上7点多钟,马鞍山红星中学一名17岁高三女学生小倩,从家里拿了一本书就出门了。27日早晨,马鞍山市火车站民警打电话给小倩的父亲汪振钧,说孩子死在火车站附近的铁轨上了。小倩临死前曾经在书桌上留下了一张纸条,其中提到班主任孟某对她“人身攻击”、“严重伤害自尊”等字眼。(中安在线-安徽商报)
近段时间以来,中小学生自杀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10月24日,安徽阜南二小六年级6班的女生小梦和周周,在教室服下剧毒农药敌敌畏,后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11月14日,江苏大丰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丽丽,在7楼家中跳楼,因抢救无效死亡。11月18日河南洛阳实验中学13岁女生玲玲,从小区楼顶平台上跳楼自杀身亡。就在人们还在为这些消息感到惊愕之际,小倩卧轨自杀的消息突然传来。这些消息“扎堆”出现,让人有点猝不及防,也迫使人们思考,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
许多人把矛头指向了我国的教育制度,特别是指向“高考指挥棒”引导下的考试制度。放眼看去,这样的看法还真有些事实根据,上述每起自杀事件都有考试成绩在作怪,可以说都是因考试成绩不好被老师伤了自尊而导致的。但是,这种有事实根据的看法看到的却只是问题的表象。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考试制度,过去的教育所存在的评价机制单一、不尊重个性、伤害学生自尊等问题一点也不比现在轻,为什么“万恶的旧社会”里“泯灭人性”的教育都没有导致学生“扎推”自杀的现象出现,而在新社会里更具人性化的教育却让一些学生“不想活了”?
要弄清问题的真相,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社会,转向中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并且要就此进行一下今昔对比。在过去,中国的教育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让学生明白道理,树立理想;“授业”是让学生懂得一些专业知识,掌握实现理想的途径和技巧;“解惑”是解决学生在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古代教育的核心是让大家变得有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天下”,这个理想人人有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强调个人的地位,但学生并没有从父母的宠爱中独立出来,结果就是“齐家”的责任倒置成为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如今的教育也要求学生要有理想,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甚至还强调“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这样的理想无法与学生当前的处境联系在一起,其实是很虚幻的,谁会知道自己今天多读几本书跟将来中华之崛起有多大关系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一比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问题其实就出在理想太虚幻、太模糊上面。
我们还应当看到,我们的市场经济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诱惑,这些诱惑弱化了学校教育在树立学生理想中的作用,使学生的理想进一步变模糊。没有了明确的理想,他们就难以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就很容易让目光转向自己,使自己变得脆弱,“伤不起”。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该在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引导他们树立一个自己够得着的理想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变得坚强起来,增强他们的抗打击力。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认为我们的考试制度没有问题,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的考试制度问题很大,但光从这方面考虑问题解决不了当前学生自杀背后的人格脆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