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安顺市恶俗非诚勿扰证件生活类杂谈 |
近日,家住贵州安顺市的袁女士在整理儿子书包时大吃一惊,11岁孩子的书包里不仅有职业陪聊证、富二代证、少年痴呆证,还有泡妞证、结婚证、色男证!“这些低级趣味的东西竟在学生中间流行,实在是让做家长的担心!”袁女士说道。
孩子购买这样的荒唐证件,其实就是在寻求一种自我表现的方式及好奇心,渴望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经历,这同时说明学校、家庭的生活类教育也有所缺失,使得孩子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求解决的渠道。其表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这样的行为是自然的,家长不应一味指责小孩,要采取引导的方式,加强生活类的教育,向孩子讲明使用乱七八糟“证件”不仅不能证明身份,更是一种无知行为,让孩子从家长的教育中明白购买这些“证件”的危害。快捷的信息传播则是一味“添加剂”,加速了恶俗文化的推广。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类大众传媒为恶俗文化提供了舞台和阵地。电视屏幕上的《非诚勿扰》让人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拜金女”、“炫富男”,网络平台让人们认知了一个又一个的“XX姐”、“XX哥”……借助于媒体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恶俗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病”迅速传染。
在泛商业社会,一切具有商业卖点的文化符号,都成为某些人用来谋取私利的工具。对于现实利益的追逐,遮蔽了商家的双眼;在他们看来,公共利益、伦理底线只不过是过时的“弃儿”,而恶俗文化则是“香饽饽”。在眼球经济效应下,恶俗文化有看点,有噱头,口水越多越好,争议越大越妙,有话题才有注意力,有注意力才会有“成产力”,商家也才能荷包鼓鼓。
恶俗证件只不过是恶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恶俗文化的无孔不入,成年人尚且做不到“百毒不侵”,何况孩子乎?在恶俗文化面前,未成年人是那样的苍白无力。因此,抵制恶俗文化,单纯依靠未成年人自身远远不够,还需要借助于社会力量的共同发力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