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拐为啥要比想象中更难?
(2011-02-10 21:28:20)
标签:
中国买方市场拐卖卖方市场罪恶勾当杂谈 |
打拐屡打不死在于“源”不堵“流”难断
拐卖犯罪沉渣再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前的拐卖儿童犯罪并不十分复杂,拐卖手段以骗为主,儿童被收养情况居多,跨地域流动犯罪较少。近年拐卖儿童犯罪出现新特点和新动向,形成“盗、抢、售”一条龙产业链,流动人口集中地成重灾区,有的地方犯罪分子到了有恃无恐地步。长期关注打拐的律师张树国发现,拐卖儿童这种罪恶勾当之所以屡禁不绝,问题不在于对人贩子打击不力,而在于对“买主”打击不力,给“买方市场”埋下了侥幸的火种。买者为“源”,拐者为“流”,“源”不堵“流”难断。
有需求,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长期关注拐卖问题的专家郭晔表示,拐卖犯罪成因复杂,既有社会传统观念、也有现实经济利益。“存在大量需求,导致拐卖儿童有高额利润,进而会刺激犯罪。”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买男孩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甚至成了“消费时尚”,为人贩子拐卖儿童提供了巨大市场。另外,犯罪分子不惜残害被拐儿童肢体,逼其沿街乞讨求得同情获取暴利,也不在少数。
“买家价越高,市场就越疯狂”
拐儿致富的收益究竟有多大?恐怕一时难以计算清楚。打拐法律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王均平认为,源头是最重要的环节,拐卖儿童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互动相生,有买家就一定会有卖家,而且买家价越高,市场就越疯狂。只有同时让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沙漠化,才能营建最大限度保护儿童的社会绿洲。
从打拐到反拐,还有很多未知数
2008年1月1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正式实施。这份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反拐工作指导文件,确定了5年中国反拐核心内容,涵盖预防、打击、受害人救助、遣返及康复、国际合作等反拐工作的各个领域,并首次提出“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认为,国家反拐计划从打拐到反拐的转变,有利于实现打拐工作由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参与预防、打击、救助综合治理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拐卖问题!”但是,被拐儿童回归社会后,如何康复、避免“二次伤害”仍然是重要的现实课题,目前尚无更好的经验和办法。
前一篇:揭开姚晨凌潇肃离婚背后的难言之隐
后一篇:是董卿不地道,还是林志玲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