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神奇八卦井(上)

(2018-05-04 19:50:28)
标签:

地理中国

于胜春

吴凯

科学教育

杂谈

神奇八卦井(上)

主持人:于胜春

解  说:吴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

我们国家的河北省兴隆县地区自古就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山势非常险峻,明朝的时候在此修筑了万里长城阻挡外敌入侵。

到了清朝顺治、雍正等许多皇帝都把这个陵寝选在兴隆附近。从那时起,兴隆又被化为后龙风水禁地,普通百姓不能够入内,这又为兴隆地区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而这一带经常也会出现一些非常奇特的现象。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带您去看看兴隆县境内一口特别奇怪的井!

在河北省兴隆县有一个叫双林村的小村落,因为地处山区,村里祖祖辈辈一直吃水困难。每天,人们都要到十多里外的九龙潭打水运回家里饮用。

就在25年前,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有位叫于忠庭的村民想到要在自家院里打口水井,而选择打井位置正是用了祖辈相传的一种古老办法──碗扣黄豆。

据说,这种找井方式就是在准备打井的范围内用碗扣上豆子,等过一天后翻开碗来看,豆子发胀的地方就说明下面潮湿、水汽很大,应该就是打井的最佳位置。

于家人根据这一方法,最终发现在房子西侧摆放的黄豆胀得很大。于是,于忠庭决定在此打井。可真正开始挖井时,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村民:于忠庭】

挖了一尺多深,里头都是沙子、石头,没有土。

老于当时没有多想,又继续向下挖,可是越挖越觉得不对劲。

【村民:于忠庭】

越往下,石头越多。

当挖到地面以下四米深时,老于发现不仅石头多,而且这些石头的大小和形状都有些相近,甚至有点像人工打磨出来的。

老于听说离他们村不远处就是埋葬清朝顺治、康熙等五位皇帝的陵寝──清东陵。这不禁让他联想到这下面会不会是一处古墓葬?不仅石头的形状规则,而且还有一个更加奇怪的现象。

井外是天寒地冻,可挖井过程中不但没有冻硬的土,在井下却还有一股股的热气往外冒,并且在井口边形成了一团浓浓的雾气。当挖到深度约八米多的时候,不但没有看到水,老于还感觉自己热得有些透不过气来。

【村民:于忠庭】

穿的棉袄,后来都脱了溜光穿单衣服挖的,里头忒热。

这些反常情况让于家人害怕起来,打井的事只好就此作罢,这口枯井也就搁置在此了。

【村民:于忠庭】

是觉得奇怪,我说没遇到过。我给人家挖好几个井了,我也没遇到过这井这样。

没想到转年夏天,更让人惊奇的情况出现了。老于像其他村民一样把蔬菜放在井里保鲜,没想到第二天,蔬菜竟被冻得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村民:于忠庭】

黄瓜冻得吃不得了。

老于一打听,周围村子的井都没出现过这种现象。老于家有一口冬天冒热气、夏季结寒冰的神奇怪井的消息不胫而走,村民中传出了各种猜测和议论。

有的人认为是山神在显灵,有的人认为挖井时打破了古墓的机关。有的村民甚至联想到会不会是古代皇帝为防止尸体腐烂,在墓葬里放置大量冰块导致井下结冰现象。而在众多的猜测中,有关龙脉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

【当地村民】

这个地方是个龙脉地区。过去听老年人传说北边靠龙窝,南边靠九龙潭。九龙潭常年流水,有时夏天还能结冰。

原来,当地人祖祖辈辈都传说兴隆地区就是龙脉所在。因为从300多年前,顺治、康熙等五位皇帝的陵寝都选择在了兴隆县附近的清东陵。

从那时起,兴隆就被划为后龙风水禁地,封禁了250年,普通百姓不得进入。而双林村所处的位置西北叫龙窝村,南面是九龙潭,都与龙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人们认为,处于二者中间的双林村应该就是龙脉最核心的位置。而于家挖井无意中触动了龙脉,才产生了冬热夏冰的怪异现象。除此之外,大家又从兴隆县的地理位置找到了第二个关于龙脉的证据。

兴隆县隶属于承德市,而承德避暑山庄又是皇家的又一重要行宫,这为这口井与皇室龙脉的关系又找到了新的证据。

【当地村民】

承德避暑山庄,皇上在那里凉快,就从咱们这儿过去的。

【记者:杜娟娟】

过去的什么呀?

【当地村民】

过去的凉气。

承德避暑山庄自古是皇家避暑胜地,夏季平均温度比北京要低好几摄氏度,而于家人打的井恰恰到夏天变冷,所以当地人更加确定这口井一定与皇室龙脉有着密切的关系,村民给这口井起了个名字叫太极八卦井。

随着这口井的名气越来越大,它的传说也是越来越神,而种种传言让周围的村民都担心破坏龙脉风水,不敢再打井找水。而在大家的劝说之下,于家人也虔诚地把这个井进行了修缮,用大理石板砌成了美观且神秘的八卦图案。

大家看,就是我身后的这个画面,看起来做的够精致,而且专门建了一个四角亭防止雨雪进入井内。如今二十五年过去了,这口八卦井冬暖夏寒的现象却越来越明显。老于的儿子是四处的找关系,希望能有专家帮忙解开八卦井神奇现象的真正原因。

2011620日,《地理·中国》栏目组跟随专家从北京市出发,驱车180千米赶往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

一路上,山峦叠嶂、风光旖旎,此起彼伏的山峰如同一幅水墨画卷给我们增添了一份神秘的向往。此行正值夏天,我们真的能够看到酷暑时节的八卦井把水冻成冰吗?

此次前来科考的专家是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他今年已经74岁了,崔工有着五十多年的野外考察经验,对兴隆县一带的地形地貌都非常熟悉。但能滴水成冰的八卦井,崔工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口奇怪的井为什么会产生冬日温暖、盛夏结冰的现象呢?

带着众多疑问,考察队到达八卦井所在的双林村。

【摄像师:朱玉杰】

这是咱们省里来的崔工程师。

【村民:于广顺】

你好,你好!

画面上这个人就是当年找井者的儿子于广顺,自从二十多年前父亲打出了这口井,村里各种传言不断,家里就再没有打过井。所以直到现在,家里饮用水还是个难题。

【摄像师:朱玉杰】

平常吃水都得拉去呗!

【村民:于广顺】

平时吃水就在路边那个泉水直接带家里,从那个公路下去,就从那路里面的泉水。

此时,大家急切地想看看八卦井到底什么样,可于广顺却把我们带到了古井东侧的一个储藏室。他为什么把我们带到这儿来呢?这跟那口古井又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杜娟娟】

真是挺凉快!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好凉快呀!我这个腿现在是挺凉的了!

于广顺告诉我们,每当夏日来临,这间储藏室就像冰窖一样。他怕我们不相信,还拿出了一瓶在此储存的啤酒。

【村民:于广顺】

这啤酒放在这儿,特凉!挂层霜,这是冰镇啤酒!

【记者:杜娟娟】

真是有霜!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手摸这,有一股子好像是寒流过来似的。

【记者:杜娟娟】

手放在哪儿?

记者觉得不可思议,也亲自去体验了一把。

【记者:杜娟娟】

是,这个石头也发冰。冰手!

于广顺说,盖这个储藏室的时间跟八卦井一样都是在二十五年前。原想旁边盖个厨房,后来发现,夏天的时候在这附近做饭,就算穿上长衣长裤都感觉很冷,所以不得不把厨房搬到了屋子里面。

崔工打算通过温度计看看这个空间跟外面的温差到底有多大。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现在气温30.5℃,窖里头地面的温度是多少?

当温度计放进储藏室后,让人惊奇的一幕发生了。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奇怪劲的。

【记者:杜娟娟】

太神奇了!

十分钟后,温度迅速从30.5摄氏度下降到14摄氏度,而湿度从54%上升到了64%,这一神奇的现象不由得让人惊叹。

崔工推测,这有可能与那口古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那个被大家传得神秘莫测的八卦井到底什么样呢?

【村民:于广顺】

对!就这边。

难道这就是那口奇怪的八卦井吗?从外观看,这口井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记者:杜娟娟】

真凉!感受一下到井口边就有凉气了,真是特别凉!

【村民:于广顺】

可别感冒了啊!

【记者:杜娟娟】

一靠近就觉得凉风好像刺骨,好像打透我这个衣服的感觉。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一股冷空气上来了。

崔工推断,这是由井下吹出一股寒冷气流所致,他拿出一张纸巾进行验证。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这个力量很大的。

【记者:杜娟娟】

真是!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飘动了吧!

【记者:杜娟娟】

它不往下落。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它不下落,说明冷空气上面吹的力量很大的。浮力很大!

尽管之前听闻了八卦井的神奇,但当老于从井下提出几瓶水后,所有人都震惊了!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像我这样的老在这呆着,非感冒不行!

【摄像师:朱玉杰】

自己喝是吗,这水?

【村民:于广顺】

是!您看看,这矿泉水都冻成这样了!

【记者:杜娟娟】

都硬了!

【村民:于广顺】

看看!硬梆梆的。

【记者:杜娟娟】

这什么时候放里头的呢?

【村民:于广顺】

就昨天晚上,放有一夜了!

【记者:杜娟娟】

这里,这装满了!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听出那响了!

【记者:杜娟娟】

天然大冰箱。

【村民:于广顺】

就是冰箱!在这里放肉,放青菜得往上放一点,肉往下放一点!

【记者:杜娟娟】

它不同地方的温度还不一样,是吗?

【村民:于广顺】

是,是!

此时室外的温度约零上30℃,而井下却能达到让水结冰的零度以下,这着实让崔工和科考队员震惊不已!

崔工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井都会有冬暖夏凉的现象,但井内外温差如此之大实在少见。

在得知这口井是通过碗扣黄豆的方法找的位置后,崔工认为这种农村的土方法还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如果说这个地方地下水发育,它的水蒸气也就很多的,这样就容易发芽!这样在古代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用这个办法也是比较科学的。

虽然崔工认为碗扣黄豆的方法较为科学,但却无法解释用这种方法找到的井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为了解开八卦井神奇现象的原因,崔工做了周密的准备,他首先要测量井的温度和深度。

崔工把温度计系在皮尺上放入井下,每下降一米停留十分钟,然后记录了整个井下的温度变化。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井口就是30℃,是吧!咱们放下去一米,一米测的井温是16℃。现在放到井下两米。

两个小时后,崔工测出八卦井深8.4米。而且随着深度增加,井的温度也在随之下降。到井底时,温度显示零下1℃,这说明这口井内外的温差已达到了31℃。

一口看似普通的井为什么与外界产生如此大的温差?这股寒冷的气流到底是从何而来,是井壁岩石的空隙造成了这个奇怪现象,还是在井底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由于整个井的直径大约只有60厘米宽,而且没有梯子很难下到井底。为了探寻井下的秘密,考察队决定用微型摄像机试一试。那么,井下到底什么样呢?

从拍摄的画面中,崔工发现八卦井的四壁都用形状规整的岩石垒起了。于广顺说,这些石头都是他父亲当年在挖八卦井时挖出来的。遗憾的是,灯杆只有3米多长,加上光线不够,实在无法再继续向下拍摄井底的情况,这让科考队犯了难。

如果想进一步探明井下情况,只能派科考队员下井探察。可由于这口井已经二十多年没人下去了,井下到底却不缺氧、有没有毒气?谁都不得而知。

就在这时,有着丰富野外考察经验的崔工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他让科考队成员用铁丝固定住了一支蜡烛,对井下情况进行了考察。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往里放。

崔工告诉我们,蜡烛下井有两个作用。如果蜡烛在下井的过程中火苗异常摆动,通过火苗的吹动方向能够找到井壁四周是否有孔隙或风源。除此之外,如果火苗在下降过程中渐渐熄灭,还有可能说明井下氧气稀薄,没有生物。那么,这根蜡烛带给科考队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随着蜡烛慢慢下降,围在井口边的科考队员越来越冷,说话都能看到明显的哈气,手感到冰凉刺骨。可为了得到结论,大家依然坚持着。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行,这火苗挺稳定的。看来周围的风力不大,是吧!

【记者:杜娟娟】

快到中下部了。

蜡烛越降越深,虽然无法得知井下的具体情况,但科考队还是能够看到蜡烛的火苗不但没有明显的吹动,而且也没有因缺氧而熄灭的迹象。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到了,到了!这到底了,到底不动吧!

【记者:杜娟娟】

不动,看火苗还比较稳定。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是吧!

【记者:杜娟娟】

您说这下面的氧气还是很充足的吧!

【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高级工程师:崔石林】

这个蜡烛它燃烧的就说明下面的空隙,孔洞比较发育、气流比较畅通。

崔工根据这根蜡烛的火苗判定,井壁四周没有可透风的裂隙,而且井的底部氧气充足,普通人下井是不会因缺氧产生危险。

为了弄清井底的情况,科考队经过商量由摄像师下井,这样既不影响我们拍摄又能够把画面传送给科考队,便于崔工进行研究。考察队为摄像师找来了棉衣、强光手电、绳索等装备。经过一番准备以后,摄像师开始尝试下井拍摄。

【摄像师:朱玉杰】

一会儿你用大手电给我照着点。来来来,马上。

二十多年来,因为种种神秘的传言,当地百姓对这口井敬畏不已,从没人敢进入八卦井下一看究竟。而于家人虽然偶尔会往井下放些水或蔬菜也仅仅是用绳子吊在井里,所以这口井没有安装梯子和辅助下井的设备。

摄像师只能徒手踩着井壁突起的岩石一点点下井,如果有一步踩空或岩石松动都会出现危险。这次下井能够拍摄到与八卦井神奇现象相关的影像吗?

当下到井下两米时,摄像师感觉到了明显的温差。

【记者:杜娟娟】

有感觉吗?

【摄像师:朱玉杰】

下边有点凉。

【记者:杜娟娟】

穿着棉裤都感觉到凉了。

【摄像师:朱玉杰】

能感觉到凉,能感觉到风往上来,下边有凉气往上窜。

【记者:杜娟娟】

看准了啊!看准再下脚。

摄像师很快下到了井下四米的位置,从他头上微型摄像机传回的图像上,崔工发现确实如之前井的主人老于描述的那样,井壁的石块形状相近,大小相对规则。难道这下面真的是一处人工修建的墓葬吗?

【摄像师:朱玉杰】

对!照着我的手这儿!

【记者:杜娟娟】

小心啊!

【摄像师:朱玉杰】

嗯!现在手都是冰的了。

此时,摄像师已下到井下六米。虽然离井底越来越近,但大家反而更加担心起来。因为用蜡烛试验时,火苗证明井底氧气充足,可供队员正常呼吸,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其他生物也有可能存活。

八卦井位于山区,周围蛇蝎较多。如果井下真有某种有毒的生物在摄像师下井时受惊吓,可能会产生某种攻击行为。想到这些,大家把手头的这根绳子抓得更紧了,并做好了随时向上拉绳的准备。

半小时后,摄像师告诉我们,安全到达八卦井底部,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记者:杜娟娟】

怎么样?

【摄像:朱玉杰】

很凉!对,手摸着石头就像摸着冰一样。

【记者:杜娟娟】

旁边能看到冰吗?

【摄像师:朱玉杰】

脚底下是冰。

【记者:杜娟娟】

脚底下是冰啊?

【摄像师:朱玉杰】

脚下面是冰!

【记者:杜娟娟】

底下范围有多大呢?还能下去个人吗?

【摄像师:朱玉杰】

下不来了,下来只能站着,两个人弯不了腰。

这是二十五年来,人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八卦井底部的真实情况。在崔工的指导下,摄像师从井壁到井底认真地拍摄着井下每一个细节。从传回的画面中,崔工仔细寻找着蛛丝马迹。

不久后,他发现了两个反常的迹象。首先,这口井的底部没有找到任何土壤,都是岩石。其次,在这口枯井里却存在着大量的冰块。这让考察队感到困惑,想到当地百姓猜测是帝王墓葬里放置冰块防止尸体腐烂,从而导致八卦井井下结冰的说法。

崔工经过测算得出,八卦井距离清东陵有70多千米。因此,崔工否定了这种假设。那么,形成冰块的水从何而来呢?八米多深的井为何看不到沙土的痕迹?炎炎夏日,井下为什么会出现结冰现象?难道井下还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当听到当地村民对八卦井的各种传闻的时候,崔工特别注意到有个老乡说,承德避暑山庄夏季温度低与八卦井的冷气有关系时,崔工没有贸然下结论。他认为,如果二者之间真的有关联的话,那么,光在井下考察是不够的。

崔工决定要在八卦井周边十公里范围内进行考察,那么,这次考察真的能够解开八卦井神奇现象的原因吗?八卦井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呢?请您明天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好了,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明天见!

制 片 人:于  波  罗  

策    划:赓  

编    导:杜娟娟

摄    像:朱玉杰

责任编辑:张黎黎  李  

技术保障:昌  力  李纪宏

制    作:官蕾蕾  高  

统    筹:张广义  王  伟  杨  

监    制:阚兆江

总 监 制:金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1.8.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石龙之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