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蛎蚜山之谜

(2018-03-29 07:09:52)
标签:

地理中国

于胜春

吴凯

科学教育

杂谈

蛎蚜山之谜

主持人:于胜春

解  说:吴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

熟悉海洋的人都知道,海上的天气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而关于海上的传奇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在江苏省海门市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在海上有一座岛屿忽隐忽现。于是,渔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沉浮岛,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关于这座岛屿的故事。

一天清晨,在临近海门的黄海海面上,一艘渔船正要前往外海捕鱼。就在船行到距离岸边4海里的地方时,原本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阵阵波浪。

风浪过后,水位逐渐变浅,一座岛屿慢慢地浮出水面。有经验的渔民立刻认出,这就是当地人口中所说的沉浮岛。渔船于是立刻返航,因为在当地渔民的口口相传中,这座沉浮岛还有一个更加可怕的名字“死亡岛”。

50年前就在这个岛屿附近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海难,一千多人遇难。这段伤痛记忆让当地渔民谈岛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可是,这座沉浮岛刚好位于海门出入黄海的航道上。久而久之,渔民们发现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现象。这座岛屿上分布的不是岩石,而是大大小小的牡蛎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座神秘的岛屿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为了揭开这座岛屿背后的谜团,《地理·中国》摄制组跟随南京师范大学几位专家组成的科考队进驻海门进行实地考察。

海门位于江苏省东南的黄海之滨,南临长江与上海隔江相望。渔民口中的沉浮岛就位于海门市的东北方向,因为在岛上发现了数不胜数的牡蛎壳,当地人又把这座沉浮岛叫做蛎蚜山。

据当地渔民说是潮汐让蛎蚜山时隐时现,只有赶在涨潮之前才能一睹蛎蚜山的真容。在渔民的帮助下,我们确定好第二天的登岛时间。

第二天一大早,科考队来到海门东灶港,准备从这里出发前往蛎蚜山。突然,海面上刮起一阵大风。

船老大告诉我们,如果风力进一步加大的话,大家就必须返航。因为蛎蚜山附近地形非常复杂,在大风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翻船事故。幸好风力维持在了一个安全的范围内,才让科考队的这次登岛没有半途而废。

王建,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貌学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

【记者:刘殊同】

这片应该是什么样一个情况呢?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这片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牡蛎礁。

经过一个小时的航程,科考队到达蛎蚜山。眼前的一切出乎科考队所有人的意料,这座蛎蚜山正如渔民们所传言的那样,岛上分布的既不是岩石也不是泥沙,而是无数牡蛎的残骸。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建】

大多数牡蛎礁发育在河口地区,或者说受河流影响的海湾地区,而这个地方是远离河口的。

更让专家们困惑的是,牡蛎的习性十分奇特,它们必须附着在岩石或其它坚硬的海中物体上寄生生长。但蛎蚜山地处淤泥质的潮间带,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坚硬的物体。牡蛎究竟是附着在哪里生长的呢?科考队用全站仪对蛎蚜山进行测量。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这主要测它的高程和分布情况。

最终发现,这座礁体东西长1.43海里,南北宽0.9海里,其面积有上百个足球场那么大,堪称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处近海牡蛎礁。这个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面积让专家不禁更加困惑,偌大的牡蛎礁究竟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

牡蛎距今已有两亿年的历史,是动物界中赫赫有名的寄生动物,它的一生几乎都是附着在坚硬的物体上固着生长的,等到固着的牡蛎老去后才会有新的牡蛎附着在老的牡蛎上继续生长。

就这样一层层堆积生长。经过非常漫长的时间后,这些死去生物的壳体才会形成为牡蛎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坚硬的物体让牡蛎附着,眼前的这座蛎蚜山无异于空中楼阁。但让牡蛎附着生长的基底究竟是什么呢?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建】

一般来说牡蛎喜欢附着在基岩或者其它的一种硬底基础上,我们纳闷的是淤泥质的软基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牡蛎礁呢?

科考队环绕着蛎蚜山做细致的调查,试图找寻牡蛎在此安家的原因。但环岛一周,科考队也只发现了淤泥。在这样的物体上,牡蛎是根本无法附着生长的。难道在蛎蚜山的底下隐藏着我们看不到的其它坚硬物体吗?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我们可以把这个挖开,往下挖一点看看下边究竟是什么东西。

科考队决定在蛎蚜山上挖一个剖面。挖开表层的牡蛎残骸后,只见下面混合的仍然是牡蛎的残骸和部分的泥沙。但继续往下挖掘就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海水很快就淹没了刚刚挖出的剖面。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太硬了,太硬了,锹都搞断了。

第一次登岛并没有发现牡蛎是附着在什么物体上,这让科考队多少有些失落。但是,在和岛上的渔民交谈的过程当中,科考队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

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蛎蚜山下有一艘巨大的沉船并且还埋藏有大量的珍宝。果真如此的话,沉船确实可以作为牡蛎附着的基础。

相传,郑和下西洋时,船行到长江入海口突然遇到大风暴,其中一只船偏离了航道,随风漂泊并沉在蛎蚜山所在的位置。事实果真如此吗?这艘沉船是否就成了牡蛎生活的乐园呢?

科考队决定使用钻机打穿蛎蚜山,如果下面有沉船的话,钻探提取出来的样品中就一定会有木屑。在科考队专家的协调下,钻探船开始下锚蛎蚜山。但是,钻探这一最简单易行的验证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

钻探就要确定钻探点,但蛎蚜山受潮汐影响时隐时现,一旦涨潮就很难再找到上次的钻探点。而要在偌大的蛎蚜山下找到沉船的痕迹,一个钻探点显然是不够的。专家分析,至少需要二十多个钻探点,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随着钻机轰隆隆的马达声,第一段岩芯被提取出来,但我们渴望发现的沉船木屑却并不见踪影。传说中的沉船是否真的存在呢?

在钻探的间隙,我们驱车前往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刘家港。在当地的一家博物馆中,我们找到了一幅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地图上明确标志,郑和的船队当年从长江入海后直接南下西洋,而蛎蚜山位于长江入海口以北大约50千米处。一场风暴要使船只反方向漂流那么远,在真实性上很值得怀疑。

此时,在蛎蚜山的钻探点22个钻探样本被相继从地底提取出来。专家们仔细分析所有样本,没有发现任何沉船木屑的痕迹,事实也印证了蛎蚜山下并没有传说中的所谓沉船。

按照牡蛎的生活习性只有找到了坚硬的物体,牡蛎才会固着生长并发展成眼前面积如此广阔的牡蛎礁。牡蛎究竟是附着在什么物体上面生长的呢?这时,科考队成员王艳红博士的一段遭遇让大家对牡蛎礁的固着基底有了新的猜测。

王艳红,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海岸地貌与海岸工程研究。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大概中午11点来钟,这个地方是涨潮的后期,那个时候流速非常强。在流速非常大的时候,海上突然出现了几条很大的鱼。当时我们也认不出来那是什么,后来拍了照片回来请教专家,说那是鲸鱼。

无独有偶,在蛎蚜山附近捕了50年鱼的姜继生也告诉我们一个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传说。

【海门市灵树村村民:姜继生】

几十条鲸鱼就在蛎蚜山北边的平台旁边。

这个传说与王艳红的经历似乎都显示,鲸鱼经常在蛎蚜山附近出没。而据姜大爷回忆,他小时候就发现过鲸鱼搁浅在岸边的情况。

【海门市灵树村村民:姜继生】

鲸鱼搁浅死掉了以后,人家把肉割下来,把骨头放在东灶港架成一座桥,当桥走。

鲸鱼是栖息在海洋中的一种庞然大物,鲸鱼的体型差异很大,小型鲸鱼的体长至少有6米,体重2000千克。而最大的鲸鱼体长则可达30米以上,重量超过170吨。

科考队中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会不会是因为鲸鱼触滩搁浅而后它的骨架就成为牡蛎附着的基础呢?

专家测量后发现,涨潮后,蛎蚜山就会没入水下45米的深处。而成年鲸鱼不过3米多高,这样的高度即使鲸鱼因退潮搁浅了,在下次涨潮的时候又会很快被海水冲走。

而每次涨潮落潮之间只相隔几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鲸鱼也不会因搁浅而死亡,它的骨架成为牡蛎附着基础的说法显然也不能成立。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牡蛎附着成礁的基础呢?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的史志部门给科考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海门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陆杰】

海门东北境内,原来那个地方有个海门岛。这个海门岛最初我们记得是在宋元时期,初设的海门岛大概在北宋期间,当时官方主要有官兵把守,主要用于流放犯人、关押犯人的。海门这边随着地方的涨潮的坍塌,后来就没在海中,现在没有了。

根据史料记载,蛎蚜山出现的时间和海门岛消失的时间十分吻合。那么,消失的海门岛会不会成为蛎蚜山的基础呢?

在当地的档案文献馆,专家找到了海门的历史地形变迁图,希望能从这上面找到线索。然而在比对后发现,海门岛所处的位置与现在的蛎蚜山相距至少50千米,它根本不可能成为蛎蚜山的基础。

这时,蛎蚜山上的钻探工作仍在继续进行。按照科考队领队王建的设想,这次钻探必须要获取蛎蚜山最底部的样本。

经过连续几天的钻探,科考队终于从海平面以下30米的地方采集到了蛎蚜山最底部的礁石的样本。这些样本也许就隐藏着解开蛎蚜山身世奥秘的最终答案,科考队立即把样本带回南京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做最后的分析。

首先要对样本进行切割,在切割后的剖面上,专家既没有找到沉船的木屑也没有发现鲸鱼的骨骼化石。试验最终证实,当地人所说的蛎蚜山沉船说和鲸鱼搁浅说都是子虚乌有。那到底是什么成了蛎蚜山牡蛎最终附着生长的基础呢?

通过对多个钻孔和剖面中提取的样品分析后,专家发现蛎蚜山礁石的底部竟然是成层的沙子,根本就没有潮滩上随处可见的淤泥,这个发现让专家对蛎蚜山牡蛎附着的基础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建】

它发育的基底不是淤泥质潮滩,而是一种砂质的沉积物。

为了证实这个判断,科考队登上了蛎蚜山附近的沙滩,这种沙滩和蛎蚜山附着的基底非常相似。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从我们钻探和挖剖面下去看的情况的话,它下到了这个理论基面,零米往下一点,全部都是这种沙了。粉沙、细沙的,人踩上去很硬,甚至能形成那种铁板沙。

质地硬到可以人走甚至连拖拉机都可以开的那种。像这种沙滩,拖拉机走都没有问题,人踩上连脚印都踩不下去。

【记者:刘殊同】

确实是没有脚印,很硬的沙子。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跨过这个小沟,那边就是泥。坑坑洼洼的都是泥滩,那边踩过去之后就能陷到大概膝盖深了。

沙滩上的考察再一次证实了我们的钻探结果。这种沙子不同于一般的沙滩,有时甚至会像岩石一样坚硬,这种沙滩完全也能成为牡蛎附着的基础。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摆在了专家的面前。今天的蛎蚜山地处黄海南部的潮间带,这里远离长江河口、遍布淤泥,根本就不适宜牡蛎的生长,而这里却出现了中国面积最大的一处近海牡蛎礁。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实验室里对钻探样本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专家从样本中挑选了一些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化验,最终的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王建】

我们这次做了有30个碳14年代,不仅包括牡蛎礁的这样一种贝壳的碳14的年代分析,而且还做了系列沉积物的有机碳的碳14的年代。我们就发现牡蛎礁最老的年代可以达到3900年,也就是说,至少在3900年以前,牡蛎礁就开始发育了。

实验结果表明在3900年前,牡蛎就已经开始在这里建礁,那时的蛎蚜山附近海域也许是一个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3900年前的蛎蚜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它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

专家仔细分析牡蛎的样本,突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过去的3900年里,在蛎蚜山上生活的牡蛎主要有三种,长牡蛎、近江牡蛎和褶牡蛎。

长牡蛎体型最为硕大,最大的长牡蛎标本壳长达40厘米、高10厘米,它们分布在蛎蚜山的最下部。随后是近江牡蛎,生活在蛎蚜山最上部的褶牡蛎壳长不过36厘米。

专家发现这三种牡蛎个头越大,距今年代越远;个头越小,距今年代越近。这种分布规律究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变化呢?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我们看这一个剖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典型,最上面这个是褶牡蛎。

在今天的海门附近海域已经找不到野生的长牡蛎,长牡蛎养殖在当地也十分罕见。为什么在钻探样本上却会找到大量体型硕大的长牡蛎呢?

而专家通过对这三种牡蛎进行研究发现,长牡蛎一般生活在常年有淡水注入的河口地区。这些地方盐度都很低,但蛎蚜山附近海域的盐度却很高。那盐度是否就是褶牡蛎取代长牡蛎的原因呢?

专家推测在3900年前,蛎蚜山海域一定是长江的河口。奔涌的长江每年都会带来大批的浮游生物,而因为大量淡水的注入使得蛎蚜山海域的海水盐度很低。那时的蛎蚜山处于长江与黄海交汇的河口地带,海底遍布柔软细腻的泥沙,潮流和缓、浮游藻类生物大量繁殖,这一切都让这里成为长牡蛎生长的乐园。那又是什么原因让长牡蛎在这一地区悄然消失了呢?

专家发现长牡蛎对盐度的要求很高,所以它必须要生活在盐度低的地方,而近江牡蛎尤其是褶牡蛎则可以生活在盐度相对高一点的地方。那为什么蛎蚜山附近海域的盐度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钻探样本上三中牡蛎的逐层分布是否揭示了一个重大的地理发现呢?

通过对长江河口变迁和钻孔岩芯的分析,专家发现由于受海退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河口逐渐向东南方向偏移。这样,蛎蚜山就慢慢远离了长江河口。

由于长江河口南移,蛎蚜山附近海域没有淡水注入,海水的盐度不断增高,海水变咸也变得更加浑浊,淤泥不断增多。昔日的三余湾淤积成陆,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海门。而长牡蛎这个昔日蛎蚜山的统治者也不得不让位给更能适应环境的后来者,近江牡蛎和褶牡蛎。

【南京水利科学院高级工程师:王艳红】

牡蛎经常要张开嘴,闭上嘴进食。如果说有淤泥把它盖住了,它就死掉了,上面也再长不上。这个淤积环境下,它每年都会往上淤积一点。只要有牡蛎,它就能被埋死,上面已经有半米多厚的泥了。

最近几年,淤泥越来越多地淤积在蛎蚜山附近海域。牡蛎虽然可以适应盐度的变化,但是淤泥却使牡蛎束手无策。因为牡蛎会被淤泥掩埋,最终窒息而死。

据当地渔民说,二三十年前在蛎蚜山上还经常可以看到活体牡蛎。但现在,活体牡蛎越来越少了,这让我们不禁对蛎蚜山的前景充满了担忧。

蛎蚜山的现状让我们不容乐观,但无论如何已经在这一地区生活了几千年的牡蛎依然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它不仅见证了长江河口的变迁,而且也是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佐证。

牡蛎这种古老的生物因为其特殊的生活习性而对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蛎蚜山这个因长江而出现的牡蛎礁也因为长江河口的变迁而逐渐的走向衰退。

在这几千年的演变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见识了大自然沧海变桑田的大手笔,同样也有微小生物对于环境变迁的努力适应,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无论经历怎样的变迁,鲜活的生命总能带给我们希望。在这里我们也希望当地能够加大保护措施,给这些活化石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好了,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 片 人:于  波  李  

策    划:邓  翔  怀  

编    导:刘殊同

摄    像:陈  

责任编辑:张黎黎  李  彧  薛  

技术保障:昌  力  李纪宏

制    作:王  兰  官蕾蕾  高  

音    乐:寇春丽

解    说:吴  

统    筹:张广义  王  伟  杨  

监    制:阚兆江  张  

总 监 制:金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1.7.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