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铁牛”之谜
(2018-03-11 06:31:38)
标签:
地理中国于胜春吴凯科学教育杂谈 |
千年“铁牛”之谜
主持人:于胜春
解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
黄河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最桀骜不驯、脾气最古怪的河。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到近现代,黄河水患始终是令人谈虎色变,所以古代素有“天下黄河不桥”之说。意思就是说,黄河上架设桥梁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考古发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这条天堑之上有一座像彩虹一样的桥梁。它令鬼神低头、洪水肃静,我们的故事就从这次考古发现开始。
1989年7月的一天,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在距离黄河大约3千米的滩涂上,四头巨大的铁牛被意外发掘出来。
每头铁牛重达近60吨,在铁器群的东北角还有七根粗铁柱,它们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很像某种宗教色彩的象征物,像是在举行着某种仪式。
据专家考证,它们是中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铁器群。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当它流经山西、陕西两省交界时呈南北走向,河东是山西省永济市。而发现巨型铁牛的位置就在永济市蒲州古城外,黄河东岸附近。
在黄河东岸发现的大铁牛栩栩如生,威严肃穆面朝黄河。望着它,耳边仿佛想起了铁牛的吼声。它们看起来像一个完美的雕塑群,那么,它们仅仅是一组雕塑吗?
樊旺林,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前馆长,黄河铁器群的研究者和发现者。
【山西省永济市博物馆前馆长:樊旺林】
根据史料记载和我们蒲州一带民间的传说讲,把铁牛说得神化了。无论它的个头大,矫角昂首,老百姓说它能镇河。
有人发现铁牛的头饰和当地耕牛的头饰非常近似。民谣中说“站在城墙往下看,四个铁牛镇河湾。”当地老百姓认为,铁牛应该是镇水之宝。牛历来在中国许多地方都被当做镇水之宝,那么,是否能凭此断定它们就是镇水牛呢?
仔细观察下发现,在每头铁牛的尾部都有一个粗铁轴。它们既不像出于艺术的需要也缺少象征性,似乎有着某种实用的功能,人们在铁牛尾部的铁轴上发现了凹凸不平的痕迹。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生】
一下就是很有力的,这个是磨掉的。这个地方就没使劲,而这个地方很明显的有磨蚀的痕迹。
这些痕迹说明它曾经负过重或受过重力的压迫,而它明显不是自然外力形成的痕迹,更像是某种东西长期缠绕在上面摩擦造成的。如果它们真是民间传说的镇水铁牛,如此神圣的器物应该是不容亵渎的。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铁牛下方有一些石板,随着一块块厚重的石板被小心翼翼地掀开,铁牛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了。
人们惊奇地发现,每头铁牛底板下面都连着六根长约3.6米的粗铁柱。如果它们仅仅是艺术品或者是镇水兽,那这些粗大的铁柱就完全是多余的,这说明铁牛另有所用。
这时,一个之前被忽视的现象引起了专家的注意,那就是铁牛的姿态。它们面朝黄河,前腿蹬、后腿蹲、身体后坐,好像是在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它们到底要拉住什么呢?
那六根粗大的铁柱向前倾斜插入地下,这使铁牛像落地生根一般牢固。专家认为,它们显然是为了抵御来自黄河方向的巨大拉力,铁柱的深度和倾斜角度加上总体60吨左右的自重都说明它们是出于一项庞大工程的需要。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工程?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多铁牛呢?
专家从铁牛所处的位置仔细观察,发现这里形似一座渡口。难道铁牛是用来拴住渡船的?但是,如此巨大的铁牛仅用于拴停泊渡船,实在是太过大材小用。因此,樊旺林仔细查阅了相关史书。
史书中说“古人曾经在蒲津关铸造八大铁牛,它们夹岸以维浮梁。”
浮梁就是浮桥,蒲津关就在永济市西郊的黄河东岸,这与铁牛所在的位置极其相似。这么说来,铁牛应该跟一座浮桥有关。那么,这些铁牛具体是用来做什么的?只有找到书中所说的那座浮桥──蒲津桥,才能揭晓谜底。
在当地的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蒲津桥的神奇故事。六七百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巨型浮桥。一眼望去就像长虹在天、巨龙戏水,上面车轮滚滚、人喧马嘶、昼夜不绝,前后沿用了上千年。桥的两岸更有八头大铁牛令鬼神低头、洪水肃静,而今,这座壮观的巨型浮桥又在哪里呢?
樊旺林沿着永济市黄河岸边48千米的滩涂寻找了很久,始终没有发现浮桥的踪迹。之后,樊旺林在《永济县志》中找到一幅图。图中虽然没有蒲津桥,铁牛却依然健在。位置也很清楚,就在蒲州城西门外北侧的黄河岸边。
樊旺林忽然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浮桥是木质的。即使不被河水冲走,也很难保存到今天。可铁质的大铁牛不会腐烂,轻易也难以被河水冲走。找到铁牛不就等于找到浮桥了吗?樊旺林由此断定,铁牛的真正用途应该就是那座巨型浮桥──蒲津桥的地锚。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震惊世界的大工程,像绵延近万里的长城还有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以及谜一样的秦始皇陵,它们都是出于某种迫切需要而完成的国家工程,而用铁量达到古代桥梁之最的蒲津桥当然也必须具备同样的条件。那么,它究竟是哪个朝代建造的?又是怎样建造的呢?
专家利用沙箱测算出四头铁牛的用铁总量,大约在200吨左右。加上铁链和其它铁器的重量以及没有出土的黄河西岸铁器群的重量,蒲津桥耗铁将近800吨。据专家考证,黄河的蒲津铁牛浮桥可以肯定是唐朝时期建造的。
但是据资料记载,盛唐时期虽然国富民强,全国也不过年产一千多吨铁。蒲津桥用铁就占了五分之四,真是令人难以想象。而这情景却恰恰是唐朝的现实,一座彩虹一般的蒲津桥。是什么使唐朝倾举国之力在一个荒芜的滩涂上建造一座浮桥呢?
从地图上寻找答案发现,蒲津桥往东不远就是盛产池盐的运城。因为大量运盐,后人才称之为运城。运城盐又名河东盐,唐朝时行销整个中国北方,人口众多的长安城是它最大的用户。
【池神庙负责人】
长安的人是百分之百吃咱们这儿的盐。
可是,仅仅因为运盐就要倾举国之力修建一座巨型浮桥吗?如果用渡船,同样也可以往返运盐。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根据民间传说,蒲津桥已经存在了1800多年。而经过查阅史书,樊旺林发现第一座蒲津浮桥居然比传说的还要早,主持架桥的是一位名叫鍼的秦国公子。
公元前541年,中国已经分裂成若干诸侯国。秦国和晋国隔黄河相望,秦国国君的弟弟鍼因为受到排挤,只好渡黄河前往晋国。但渡船难以承载上千车行李,鍼下令把小船并列起来搭成浮桥,黄河上第一座桥梁就这样在2500年前诞生了。
然而,鍼搭建的是临时浮桥,过河就拆桥。两百多年后,强大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修建了简单的竹索蒲津桥。
再看1200年前的唐朝,其国都长安作为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千里栈道,东南有运河水道,而东北正好是蒲津桥所在的秦晋通途。
蒲津桥是从河东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很显然,这一交通咽喉对于唐朝的长治久安、版图的完整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是由于军事、政治、经济三方面的重要性,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以铁牛、铁人、铁山、铁柱作为浮桥地锚,重修蒲津桥。
蒲津桥既然是交通咽喉,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那么,唐朝人为什么将它修建在蒲津而不是黄河上的其他地方呢?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修建蒲津桥的位置与长安的直线距离几乎是最短的,这很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蒲津桥正好位于黄河的拐弯处而不在直流的其他位置。难道这只是一种巧合吗?
在翻越大量资料之后专家发现,通常中国古代的许多桥梁都修建在河道的拐弯处。比如闻名遐迩的赵州桥,北宋年间修建的潮州广济桥。
这是因为在河道拐弯处,水流相对较平缓,能减小河水对桥梁的冲击力,可以最大程度保证桥梁的安全性。
然而,另外一个问题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在中国河北省有一座建于1400年前的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一座土木工程里程碑,比蒲津浮桥早一百多年诞生。
既然蒲津铁牛浮桥建在赵州桥之后,当初为什么不在黄河上建造一座更加牢固的石拱桥或木梁桥,而要造一座浮桥呢?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从查阅的资料中专家发现,黄河年平均16亿吨的泥沙如果筑成宽一米、高一米的城墙,相当于赤道长度的270万倍。
【桥梁专家:唐寰澄】
主要还是跟黄河本身的性质有关系。第一,它年年水位抬高淤积的,你造石桥就一下固定了,水就一下子把桥都淹了。
除此之外,黄河全河天然流量达到580亿立方米,平均流量达到了每秒1774.5立方米。在建桥尚不发达的古代,如此巨大的水流量带来的冲力顷刻间就可以摧毁一座木桥甚至是一座石桥。
【桥梁专家:唐寰澄】
河流经常摆动,这儿造一个石桥不是一下就摆过来了。所以,这儿就不能够造木桥,也不能够造石桥。这是古代的技术,现代的技术当然无所谓了。造浮桥的话,水涨船高。你摆动的话,我把它移到这儿来,这都是比较灵活的。
因此在黄河、长江这样的大河上,古代桥梁十有八九都是浮桥。然而河面越宽,浮桥承受河水的冲力就越大。
在春有凌汛、夏有洪峰的黄河上建造一座大浮桥就必须拥有比小型浮桥更加牢固的索缆和地锚,庞大的蒲津桥铁牛地锚和拴在地锚上的粗铁链显然足以抵御河水的冲击。
蒲津桥全桥耗铁近800吨,两岸共八头巨大的铁牛。现在,在铁牛脊背上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浇铸口的痕迹。那么,这60吨左右的大铁牛是如何浇铸的?浇铸完成后又是如何把这庞然大物运到建桥现场的呢?
现今在山西一带,我们仍能看到一些土制小铁炉。据专家介绍,这和唐朝时使用的炼铁炉大同小异。那么,这样小小的一座铁炉要如何浇铸铁牛那庞大的身躯呢?
一本三百年前的图书《天工开物》揭开了铸造的谜底,书中居然还有一张图揭示了铁牛铸造的完整流程。
原来,古人铸造大型铸件都是把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炼铁炉搬到施工现场,围绕着模具同时炼铁。炼好后,再通过保温的导槽依次连续不断浇铸到模具中。就像中国桥梁泰斗茅以升所说,铸千万斤的铁件多半在现场。
可以想见,当年的施工现场上千人往来穿梭、喧嚣一片。空气在汗水中沸腾,黑夜在铁水中燃烧。铁牛即将诞生,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员:韩汝玢】
用生铁做浮桥的地锚结构在建桥史、铸造史和冶金史上,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的。
打好铁链、铸成铁牛,搭桥也就轻而易举了。当时黄河蒲津段被沙洲一分为二,沙洲上有一座小城中潬,正好成为蒲津桥的天然桥墩。于是,这座一桥锁三城、连接秦与晋的铁索浮桥建成了。
这座如彩虹般的浮桥是古代黄河上规模最宏伟、工艺最精良的第一桥,时间是公元724年。
从黄河蒲津第一座浮桥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唐朝铁牛浮桥正好位居其中,成为蒲津桥伟大的转折点。然而,那座神奇的被当做永不沉没的大浮桥为什么在建成500年之后还是付诸东流了呢?
关于蒲津桥的毁灭,史书中有明确记载。公元1222年,金朝军队在和蒙古铁骑争夺蒲州城时,一把火烧掉了蒲津桥。
然而,历史上的蒲津桥曾经多次毁于战火,却屡毁屡建、越修越庞大。七百年前那场大火之后,蒲津桥却为什么没有重建呢?何况铁牛地锚并没有被烧掉,重建浮桥并非难事,蒲津桥的毁灭似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回顾蒲津桥的建桥史就会发现,从2500年前蒲津桥诞生到1200年前,唐朝把蒲津桥改建成铁索浮桥,几乎所有建桥的朝代都把首都建立在长安附近。因此作为通往长安的交通咽喉,蒲津桥的兴衰很可能和长安城的命运息息相关。
位于长安城旧址的西安市虽然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却在唐朝之后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近一千年来,中国著名的都城都设立在东部地区,长安城沉寂了。蒲津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或许,从这段唐代蒲州城遗址上就可以想象出当年蒲津桥的失落吧!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生】
历史原因就是西安的军事、政治地位已经不像汉唐时那么重要了。从经济上说,它的地位也开始逐渐转移了。
然而,蒲津桥真的就此衰亡了吗?皇帝虽然搬了家却并没有忘记蒲津桥。一千年前的宋朝皇帝就曾经亲临蒲州渡河桥、观铁牛,还下令植树造林、加固堤岸。
回想一下,唐朝为什么倾尽全力把蒲津桥改建成铁牛、铁索浮桥?宋朝为什么多次加固蒲州黄河堤岸?蒲津桥铁牛又是被谁淹没的?答案只有一个,洪水。
但蒲津铁索浮桥不是足以抵御洪水吗?的确,蒲津桥改建完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平安无事。但气象专家的研究却令人意外,在蒲津铁索浮桥建成后的三百年间,黄河中游处于气候稳定期,没有爆发大洪水。也就是说,是大自然给蒲津桥带来了好运。
到了八百年前,蒲津桥的好运气也在电闪雷鸣中悄然消逝了。人类在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常常自以为取得了优势,在历史进程中也总是把人为因素放在首位,却忽略了气候的变化有可能改变历史。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永生】
宋代以后,黄河的变化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厉害了,不像唐代以前的河道那么稳定。当时之所以在这地方做这么大的工程,做这座桥梁应该是河道比较稳定、比较平缓的。
黄河中的泥沙大量沉积造成河床抬升。为防止河水外泄,人们只好不断抬高河堤。
大自然在和人的较量中造成河床高于地平面的悬河,洪水一来,水往低处流的本能就会冲破河堤,在低洼处横冲直撞形成新的河道。
原来的河西变成了河东,原来的地面变成了河床。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成为现实。蒲津桥即使不被河水冲走,也可能变成一座陆地上的桥梁而失去作用。这样的桥,谁还会花费精力去重建呢?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来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这句话就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它似乎就是对蒲津桥命运的预言。
自从中国政治文化东移之后,长安城逐渐衰落。由于失去了交通要道的地位,蒲津桥终于从繁盛走向冷清。
唐宋以后,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河道也是忽东忽西,几乎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蒲津桥这座历史久远、规模宏大的黄河第一桥最终从冷清走向衰亡。
但这座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桥梁不仅展示了人类治理黄河、适应自然的伟大力量,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史的杰出贡献。
好了,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
策
编
责任编辑:张
技术保障:昌
制
音
解
统
监
总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