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天一绝

(2018-03-06 08:08:16)
标签:

地理中国

于胜春

吴凯

科学教育

杂谈

南天一绝

主持人:于胜春

解  说:吴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

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向您介绍一座与众不同的溶洞,这座溶洞的特别之处并不在于它拥有奇特的构造或者是罕见的自然景观。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在洞内竟然生活着上百万只雨燕。

每年入春之后,成群的燕子就会准时来到这座溶洞。那么,这座溶洞到底什么地方吸引着这些雨燕在此筑巢生活呢?来看我们今天的节目。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距离省会昆明近300千米。早在旧石器时代,建水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目前在建水县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位于县城以东20千米,一座名叫燕子洞的溶洞中。

这座溶洞的名字就已经显现出它和其它溶洞的不同之处。每年春天,这里都会迎来上百万只腰身上带有白色斑纹的燕子──白腰雨燕。

白腰雨燕是雨燕的一个种属,因腰身上有白色的斑纹得名。每年2月,白腰雨燕从印尼半岛来到燕子洞,完成哺育之后到8月份就会带着小燕子离开燕子洞飞回东南亚过冬。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白腰雨燕在云南大部分山区都有分布,它是典型的夏候鸟。每年3份的时候,它就迁徙到建水燕子洞。大概到了5月份开始产卵育雏,从8月份开始陆续南迁。

白腰雨燕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鸟类,每一窝都有一对成年燕,繁殖后再加入若干新生雨燕。飞抵燕子洞之后,它们并不会立刻筑巢,而是住在岩壁的洞穴之中。

直到5月份繁殖期到来之前,白腰雨燕才开始筑巢,这一过程将持续20多天。当它们飞到栖息地后,先期到达的雨燕会优先选择理想的位置筑巢。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第一批到燕子洞的白腰雨燕首先是把洞口相对最好的位置占据掉,第二批来的就稍微差一点的,最晚来的雨燕可能就往洞口的最深处里边飞去,这样可能会影响它觅食的时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燕子洞的工作人员说,去年有近一百万只白腰雨燕来到燕子洞。可是,白腰雨燕在中国分布十分广泛,整个云南及南方地区都有它们的踪迹。为什么这一群白腰雨燕单单选择燕子洞呢?它们的选择与燕子洞的地质地貌是否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呢?

《地理·中国》摄制组将跟随西南林业大学生态旅游学教授李小龙一起进入燕子洞,调查白腰雨燕选择在此栖息的原因,探索燕子洞的内部环境。

李小龙,西南大学生态旅游学院教授,曾多次前往燕子洞考察。

在溶洞内还有一条河道贯穿其间,这条河名叫庐江河。在李小龙的带领下,我们将从庐江河进入燕子洞内进行考察。可是开船后没多久,大家突然发现一只白腰雨燕紧紧地悬挂在庐江河边的岩壁上一动不动。

燕子洞的工作人员立刻救起这只白腰雨燕,他们说,这些燕子并不是因为羽毛被河水打湿无法飞翔,而是因为燕子掉落在河边位置距离地面太近才无法起飞。这样的说法让人感到十分意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为了便于悬挂在岩洞石壁上,雨燕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四个脚趾全部朝前生长的脚部结构。这样的脚趾能够悬挂攀爬却无法在地面上直立也无法保持平衡,一旦雨燕落在地上就很难再飞起来。因此,雨燕起飞时需要在坠落中得到自由落体速度才能张开双翼飞起来。所以,白腰雨燕喜欢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筑巢,而燕子洞高大的洞口恰好能为白腰雨燕起飞提供足够的落差。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它筑巢的位置普遍会选择一个相对位置比较高的地方筑巢,所以在燕子洞我们会发现白腰雨燕的巢穴普遍都是在洞口五十米左右,离地面五十米高度的这样一个位置。在这个位置发现的白腰雨燕的巢穴是最密集的,大概每平米可以发现十多巢。

李小龙说,燕子洞高大的洞口能让白腰雨燕轻松完成起飞,是它们选择在此栖息的重要原因。那么,燕子洞的深处是否依然和洞口一样高大开阔呢?如果燕子洞内也拥有高大开阔的环境,那么,是否也会生活着白腰雨燕呢?李小龙带领我们向燕子洞深处继续前行。

燕子洞是一座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已经探明的洞内深度达到了1200多米。在游客开放区,燕子洞的高度虽然比洞口低矮了不少,但是空间依旧十分开阔。在这里,白腰雨燕的鸣叫声大大减弱,数量明显少于洞口。继续往深处前行,这里还没有对游客开放,溶洞的空间也越加狭小。

当我们来到一处仅能容纳一人俯身爬行的洞口时,通行的道路到此戛然停止,大家只能弯腰爬过洞口。穿越洞口后,空气突然变得潮湿而闷热,这里是一个高度不到十米的小洞。经过仔细观察,四周并没有白腰雨燕或其它生物活动的踪迹,只有各种形态的喀斯特溶洞典型产物。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鹅管的形成一般都是地表水从溶洞表面的裂隙开始往下渗透,渗透以后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岩盐里面的碳酸钙发生溶蚀反应以后在滴水的过程当中,它不断的滴水与蒸发,慢慢就形成了这样一段中空而且相对比较均匀的鹅管。

鹅管也就是钟乳石发育过程中的最初造型,它们自洞顶向下生长,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呈空心细的管状结构。除了鹅管,这里还能见到形态各异的石笋、石钟乳。在一片宽大的结晶物前,李小龙停下了脚步,轻轻敲打这片薄薄的石片就能发出清脆的声响。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在洞穴学里面这个叫石旗,它形成的过程跟石钟乳的形成过程是完全一样的。只不过说石钟乳在形成的过程当中,水滴的方向是垂直往下的。石旗形成的过程是水朝着一个面往下流,水蒸发了以后就形成了石旗的形状。

这里是一个由石旗、石钟乳、鹅管等喀斯特溶洞景观组成的燕子洞内的小型溶洞。与游人开放区的明亮喧嚣不同,这里伸手不见五指,完全进入了一个黑暗世界。

李小龙说,一旦没有自然光线,白腰雨燕的视力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它们只选择自然光线能够照射到的地方筑巢。因此,燕子洞深处阳光照射不到的洞穴就没有白腰雨燕的踪影。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白腰雨燕觅食需要光源,包括它育雏也需要一定的光源,另外也包括较为良好的通风条件。

在这个相对比较深入的洞穴里面,白腰雨燕进来以后首先是不方便它觅食,其次是增加它外出洞口觅食的时间。而且在整个飞行的过程中因为没有任何的光源,所以实际上白腰雨燕是不会轻易到这个地方来的。

燕子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溶洞,这样的溶洞大多是因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当石灰岩被溶蚀出现洞穴后随着地壳运动,原本在地表之下的溶洞被挤压抬升到了地面上,而洞内的地下河继续溶蚀造就出多层的溶洞构造,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燕子洞。正由于此,在燕子洞深处分布着许多地下暗河。

当李小龙带领摄制组继续向溶洞深处步行了约半个小时之后,轰鸣的水声渐渐传入耳中。循着水声走去,原来是庐江河在燕子洞内的一段支流,庐江河在这里的流速和流量比起流入洞口时要小了许多。

趟过河水,我们再次进入一座小型的溶洞之中。在这里,李小龙发现了一条干涸的河道。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在溶洞抬升之前,它可能是一个地下暗河的河道。或者说这个地下暗河曾经在这个地方流过,在这儿有很明显的原始的阻挡,流水到这儿以后就形成了一个漩涡,把这个位置溶蚀出了这样的一个坑道。

流水继续走,顺着洞壁过去都有很明显的流水走向的痕迹。地面抬升以后,流水沿着地面的裂隙继续往下侵蚀,这个洞就变成了一个干洞。

专家说,他们发现的那条干涸的河道很可能是庐江河水量充沛的时候在燕子洞的一条支流。它们往往分为上下多层,呈不规则状分布。专家认为,庐江河不仅仅只是燕子洞中的一条河流,它更是白腰雨燕选择在燕子洞筑巢的一个关键原因。

白腰雨燕是一种对巢穴的卫生条件要求极高的鸟类。所以,上百万只雨燕住在同一个溶洞中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题──粪便。

这么多白腰雨燕每天都会排泄出数量惊人的粪便,一旦洞穴内积累下厚厚的粪便层,那将是它们绝对无法忍受的。因此,白腰雨燕需要自己的居所里有一个天然的清洁工,那就是河流。庐江河恰好能为白腰雨燕完成粪便清理工作,贯穿燕子洞的庐江河每天能带走大量粪便,避免了它们在洞内的积累。

通过卫星地图可以发现,庐江河的上游也是从一座溶洞中流淌而出。这座溶洞距离燕子洞直线距离10千米,当地人称其为颜洞。

通过之前的调查,我们知道白腰雨燕对居所环境的要求是要有河流经过,高大的洞口以及开阔的内部环境。那么,既然颜洞中也有庐江河,颜洞会不会也有白腰雨燕的存在呢?

当李小龙和摄制组到达颜洞时,耳边并没有听到任何白腰雨燕的鸣叫声。李小龙在洞口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仔细寻找,希望能发现羽毛、粪便等白腰雨燕的活动痕迹。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现在我们还可以最后做一次确认,就是通过这个岩壁上是否有白腰雨燕残留的羽毛或者在地上可以发现白腰雨燕的粪便来最后确认这个洞会不会有白腰雨燕的存在。

通过仔细寻找,李小龙和摄制组在颜洞的洞口内没有发现任何白腰雨燕活动的痕迹。此外,颜洞洞口的高度、洞内的开阔程度都远不如燕子洞,这样的环境显然不符合白腰雨燕的筑巢要求。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李小龙】

从颜洞的情况上来看,颜洞相对于燕子洞洞口的高度相对比较矮。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颜洞的高度大概最高的地方只有十多米,这样的高度实际上不利于白腰雨燕筑巢、采光和躲避天敌的要求。

看来,燕子洞特有的结构和环境是白腰雨燕每年来此栖息筑巢的原因。白腰雨燕的到来不仅为燕子洞带来了改变,更改变了生活在这儿的人们。正是因为白腰雨燕,生活在燕子洞附近的人们练就了一种特殊的绝技。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绝技呢?我们还得接着往下看。

通过对颜洞的考察,我们证实了白腰雨燕苛刻的筑巢条件。颜洞低矮的洞口,狭小的空间使得这里远没有燕子洞那样优越的自然环境。

建水为白腰雨燕保留下了燕子洞这座雨燕天堂,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也回馈这里的人们。它们不仅为燕子洞旅游观光提供了绝佳的游览项目,也为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稀有的珍宝──燕窝。

燕窝是一种名贵的食材,人们将其中的杂质去除后留下富含蛋白质并具有胶质感的唾液,最终制作成可供食用的燕窝成品。

燕窝有滋阴润肺、养颜美容、增进消化和肠道吸收力、治疗肺阴虚、咳嗽、盗汗等作用,由于燕窝大都在悬崖峭壁之间,采燕窝就成为了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

在距离燕子洞仅五分钟车程的一个叫马王庄的村子里有着多年采燕窝的传统。摄制组对当地老乡进行询问,试图寻访到一位采燕窝的人。

当地老乡说,在马王庄有一个叫朱林的年轻人是新一辈采燕窝的人中技术最好的。在老乡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朱林的家。

和普通人相比,眼前的这位采燕窝高手看起来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没有亲眼见过的人很难想象他们采燕窝时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

朱林今年24岁,已经结婚成家,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朱林说,由于燕窝采摘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因此平时他就靠在燕子洞表演攀岩维持生活。每天上午八点,朱林准时出门去燕子洞上班开始一天的攀岩表演。

游客渐渐多了起来,朱林的表演时间到了。大家凝神屏气,抬头注视着朱林。在这看似毫无立足可能的峭壁之间,没有绑缚任何安全措施的朱林赤手空拳开始攀岩。

朱林的表演征服了现场的所有观众,但是这背后是多年的艰苦训练。朱林说,在马王庄攀岩的技术从不外传,都是家族式的亲身传授。从初学到合格的攀岩者,竹林跟着父亲学了三年的时间。

【朱林】

当时就是看我老爸爬这个挺有意思的,就是想学一下。基本学这个学完,比如说这块岩石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你一定要牢记。如果你忘记了就过不去,你过去之后忘记了就回不来。基本上就是跟着我老爸后面,他一点一点地教我怎么走、怎么抓、怎么蹬,基本就是学了三年吧!

燕子洞的攀岩师傅们每天进行三到四次表演,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除了表演攀岩之外,采燕窝的攀岩绝技还能为朱林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那就是挂匾。

眼前这些大大小小的匾额高悬燕子洞的洞口之上,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惊叹于这神奇的景象。这些密密麻麻的匾额有的看起来年代久远,有的还面貌崭新,应该是不同时期被人悬挂于此。

匾额是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通常被悬挂在建筑物的大门上方或屋檐下起装饰作用,同时反映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的寄愿和情感。可是,本该出现在古建筑上的匾额如今却被挂在了一座溶洞的洞口。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特殊的原因呢?

朱林说,在燕子洞挂匾额只有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完成,年轻人中还没有人有过挂匾的经验。

【朱林】

基本上挂匾就是在这里上班的三位师傅挂,意思就是匾挂得越高有那种祈福,一般就是我们村里的人好像是这种说法。很久以前倒是挂过村里面,现在都是外面的那些老板来挂。

朱林说,挂匾是马王庄从清朝起就有的传统。匾额挂得越高,祈福许愿的效果越好,现在许多外村的老板会出钱来请他们挂匾。挂匾时,攀岩者身背长绳,爬到预定地点后就放下长绳将匾额吊上燕子洞的洞顶。

【朱林】

背绳子上去,把绳子放下来,然后把匾额拉上去再挂。

每年8月份是燕子洞一年一次的采燕窝时节,这时原本在燕子洞进行表演的攀岩者就变成了采燕窝的人。在一个多月的采摘过程中,他们每天都要攀爬六个小时以上,总共能采来数百斤燕窝。这能带来六万多元的收入,也是他们一年中最主要的生活来源。

尽管采燕窝收入丰厚,但是和平时攀岩表演的固定路线不同。采燕窝时,每天的路线都不相同,随时可能发生危险。

【朱林】

一般家人是反对采燕窝,因为特别危险。但是为了收入也没别的办法,就是说不要去采燕窝,就是安安心心在这里上班。毕竟是每天都爬熟悉的路线,要去采燕窝路线都不一定。有很多路也要爬,很多地方肯定不熟悉。她就是说不要去采,来这里安安心心上班就可以。

燕子洞每年能生产几百斤加工后的纯燕窝,已经成为了国内三大燕窝产地之一。正是因为足够多的白腰雨燕制作出了大量燕窝,才使得这里的人们掌握了奇特的采燕窝技艺。

白腰雨燕来时消灭虫害,走时留下燕窝,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自然关系在燕子洞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曾经燕子洞周围荒山连片,燕窝也过度采摘导致白腰雨燕的数量远不及现在。20年过去了,在当地的努力之下,附近的荒山变成了片片树林,游人进洞数量被严格控制,燕窝也只允许一年采摘一次。

于是,白腰雨燕的种群数量恢复到了近百万只。这一切说明只要尝试改变,愿意作出努力,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确实可以创造更美好的家园。

好了,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胜春,咱们下期节目再见!

制 片 人:于  波  李  

策    划:邓  翔  怀  

编    导:邵晓伟

摄    像:秦奕威

责任编辑:张  轩  李  彧  薛  

技术保障:昌  力  李纪宏

制    作:王    高  杨  侯媛媛

音    乐:寇春丽

解    说:吴  

动    画:杨  

统    筹:张广义  王  伟  杨  

监    制:阚兆江  张  

总 监 制:金  

中国中央电视台

2011.6.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天堂阶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