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共此时
(2024-09-14 14:31:38)天涯共此时
9月13日,我和一剪梅老师相约,一起参加吴王春晓中秋诗会。
吴王春晓,坐落于晋城西南吴王山北麓,将吴王山森林公园揽作自家后花园,无形中消融生活与自然的边界,是生态与人文完美融合的康养胜地。
星星点点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一座座木屋,构筑的不仅仅是建筑,更是艺术的居住形态与惬意的生活方式。既有悠远文化的历史传承,又不乏时尚生活的诗意渲染。庭院之上,云端之下,尽可邀明月,和青山,和绿水,和郁郁葱葱的树,和泼泼辣辣的花,快意交杯,互诉衷肠。
沿着缓坡拾阶而上,路边,栽一长溜果树,红艳艳的果子挂满枝头。走近看,果子一串串的,比花红果小,没山楂色深。明丽小巧,精致可爱。
踮起脚尖摘下一颗,轻轻咬一口,唇齿生津。那甜滋滋,酸溜溜的清凉,从舌尖,丝丝缕缕地,沁入心脾。
这种果子在我的家乡叫“楸”。我家老房子背后,长了一棵楸树,枝繁叶茂。果子成熟的时候,几乎全村人都来摘。摘下来的果子一颗颗用线穿起来,鲜艳艳的,像项链一样,戴在孩子的脖子上。
小时候,我喜欢把楸煮熟了吃。煮熟后的楸一颗颗裂开了嘴,颜色发黄泛白,又糯又甜,悠长的余味,在天真烂漫的童年绵延,是记忆赋予故乡的独特味道。
转眼离开故乡已经三十多年,再没有见过楸树,再没有吃过楸。没想到,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缘分使然,在中秋节前,在吴王春晓,我再一次见到了楸树,吃到了楸。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秋诗会拉开帷幕。群山之巅的月亮还不是十分饱满,淡淡的月光洒了一地清辉。偶尔惊起的风,摇曳一地斑驳的诗情。
晚会现场是露天。月光清清,夜风轻轻。一张圆圆的桌子上,摆放着圆圆的月饼,圆圆的圣女果。团圆、圆满的祝福和希望,醉了明月清风。
精彩节目一个接一个。诙谐幽默的相声,深情激昂的朗诵,豪迈壮阔的歌声,趁着月色尚未把夜浸透,一句句,一声声,叩开思乡的门扉,在融融月光下,翦翦秋风中,把思念,把心愿,倾在万家团圆的扉页。
月圆是诗,月缺是情。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的苏轼,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何事长向别时圆?月的阴晴圆缺,温柔地梳理诗人的多愁善感。蹒跚的步履,绕过峰回路转,越过万水千山,踩红了枫叶,踩痛了寂寞。也只能,在一次次旅途上,一杯杯浊酒中,一轮轮圆月下,独守一份憔悴。从月缺走进月圆,从思念走向思念。一步一匆忙,一季一孤单。回家的脚步,永远只能和一壶思乡的老酒纠缠。
唯有那浸润岁月烟尘的长长短短的句子,穿过千年风雨,一寸一寸,把光阴铺满。一字一字,沾满月色阑珊的忧伤,翩跹着,御风而行。
琴筝箫合奏的半山听雨,韵律优美,韵味深长。
半山,是指远离繁华都市的安逸之地,远离人声鼎沸的清闲之地,远离世事纷争的静谧之地。吴王春晓,不正是这样的所在吗?
雨打在树叶上发出的声音,就响在耳边,悦耳,清脆。我伸出手,月华如水。轻轻触摸时光的指尖,微凉。心底那份温柔与感动,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湿漉漉地,搁浅。
我抬头
寻找天空的颜色
很明朗
很透亮
仿佛让我看到
远在另一边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