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序言顺序分别为:
范杰、田根承、宣兆琦、于受万
----------------------------------------------------------------------------------------------------------------
于无声处闻韶韵
序言
(应画展发起人毛智勇先生之约,写上这篇序言作为抛砖引玉。祝贺展览成功!)
我与智勇先生相识时间并不长,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孜孜不倦,敢于探索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为人低调,憨厚,真诚,是一名优秀的艺术创作者。对于毛智勇先生邀我写序,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博大精深的齐文化,我未曾深入系统的研究过,长期以来,缘于对齐文化的热爱和喜欢,也翻阅了不少齐文化的历史资料和书籍。在我看来,作为主题性创作,智勇先生有着一系列独特的创作准备方法和丰厚的创作思路经验,其创作立足于本土文化,把齐文化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推向全国,我们表示十分的支持、赞赏和祝贺!
其近期创作的五十余大尺幅齐文化主题的人物作品,将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所属齐鲁美术馆开展,这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一个人的德性与他的内心良知是相辅相成的,以“心性澄明”来形容智勇先生再恰当不过了。“画家自身的状态应该像镜子一样透明,像婴儿一样纯净,以一种善良的、本真的态度进行美的描述和表达”,这个“真”不仅仅是指绘画的真实性,我认为,一幅好的作品就是画家心灵深处的再现。
曾与智勇先生聊天得知他与齐文化的渊源还得从2006年说起,很早就意识到在淄博这片土地上,理应立足于本土文化,以齐文化为龙头,经过长久熏陶和涵育,作为立身之本,推向全国,所以以蹴鞠为题材创作了《七子蹴鞠图》并把作品推到全国政协的活动中,引发轰动,有资料显示,以蹴鞠儿童为题材的国画作品问世尚属首次。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被誉为“蹴鞠专业户”而名声鹊起,在2015年齐文化节举办的毛智勇蹴鞠专题作品展中再次赢得赞誉和肯定,受到各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开始了齐文化主题作品的创作计划。为此,毛智勇博览齐文化相关资料,广泛求教,拜访齐文化研究专家,获得大量宝贵的创作素材,开始了艰辛的齐文化主题作品的创作历程。毛智勇创作齐文化系列作品并非偶然的,从他早在2006年创作《蹴鞠图》开始,其间还创作了大量的迎合时代潮流的、积极向上的作品:如《追梦》、《国之魂》《呼唤》表现尊老爱有题材的作品、为广东“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活动”创作的“仁义礼智信”系列作品等,他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计个人得失十几年来从未间断过。如果单纯从追求经济利益的角度,他完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去迎合一些买家的口味获得财富,正是他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得以借助齐文化这个平台走向成功,这与领导和专家的关怀、支持是分不开的。正是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他今天的进步和成功。
智勇先生认为画画是画思想而不是画笔墨,“笔墨”是中国画构成的基础语言,而最终的画面效果才是中国画的体现、中国画的“灵魂”。笔墨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技法,中国画离不开笔墨,笔墨情趣无疑会给作品增添色彩和趣味。但是不要忘了笔墨是为“形”服务的,画画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严重缺乏内涵和思想的作品是空洞和失败的。笔墨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去完善的,而思想是每个人独有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最关键的是要看他有没有思想,有思想才有高度,因而画画是画思想而不是画笔墨。因为笔墨是死的东西,而思想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宝贵财富。正如石涛讲过“笔墨当随时代”,就是境界高远,笔墨才能提高,否则还是画三百年前的老画,与石涛、八大山人画的一样,那活着的意义何在?因此不断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继承是为发展服务的,决不能以此禁锢了手脚。
正是这种思想的坚定追求,毛智勇作品特点在这次齐文化系列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的作品不拘一格,他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用纸、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用笔,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共性中求个性,在个性中求统一;尽管画风多变,但整体又是和谐统一的。毛智勇认为,针对不同的主题应该有相应的不同的表现手法,他反对那种千人一面的所谓“个性特点”,反对用同一种手法表现不同的题材和画面。在齐文化系列作品中,他用豪放的笔墨表现男性的阳刚、粗狂、雄性之美,却用工细精准的线条表现女性的细腻、阴柔之美,这些看似风格迥异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丝毫不会给人以杂乱的感觉,反而挑战了视觉疲劳,引人入胜。这次大批量的创作过程中,毛智勇作品的个人风格正在逐步形成、日趋成熟。毛智勇的齐文化作品内涵丰富,画风独特,既有酣畅淋漓的笔墨表达,又有细腻传神的精准刻画,他用做肌理的技法处理服装图案、壁画、竹简等取得良好效果;很多抽象的题材他用简洁、贴切的手法几近完美地诠释;作品无不凝聚着画家的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探索精神。
纵观历史,举凡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具有这样品格与修为的人:“以艺为本,以德为先;艺为人师,德为世范”。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不断突破自我,逐步成长,艺术家没有吃过苦、没有感情和心灵的波动是发展不起来的。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是需要一个艰苦的磨砺和奋斗过程,凡真正了解智勇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曾经经历的坎坷与磨难,但他一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不忘初心,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放在绘画创作中,简单并快乐着,或许正是这一切才会造就明天的成功。我们期待毛智勇先生继续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创作更多反映时代气息的艺术佳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功!
谨述数语,权以为序。
淄博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范杰
2016年8月20日
----------------------------------------------------------------------------------------------------------------
汲古纳今直抒胸怀
序二
智勇是一个有个性的画家,他不善张扬,心性刚直,生活中保持着独善其身的规律,一些刚性的棱角保留的较为完整。所以,在绘画创作中,他的这种性格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他的画也因此而有其独特之处,正所谓画如其人。
“精于形象,而意趣横生”,这是一幅优秀中国画作品最基本的要点。“度物象而取其真”他的画不是靠简单的观念和一时之冲动草草而就的,而是在他不断地修炼,长期文化积累中慢慢历练出来的。
智勇先生本次展出的这50余幅以齐文化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是他近期创作完成的。2006年他与齐文化结缘并着手搜集整理资料,准备创作。那个时候,他意识到身为一个淄博人,理应立足本土文化,于是他创作了《七子蹴鞠图》等以蹴鞠为题材的一大批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观注和好评。自此,他坚定了以本土文化为根基,利用传统的笔墨语言为载体创作思路,开始了艰辛的齐文化主题创作。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西画注重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再现,而中国画发乎心,达乎意,是画家主观意愿的表达。智勇以中国画的特有的笔墨形式,描绘千百年来,曾经齐地的这些代表人物,并着力于人物的形意相融,神采兼备的艺术追求,可以说即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又是主观与客观的和谐对应;通过对人物的描绘,咏物言志,托物寄情,彰显主体哲思。智勇画的不是千百年的曾经,而是画他自己,画他自己当下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受。
智勇的作品,不追时风,其画面处理饱满厚重,构图张驰有度。点划间透露着画家综合的文化修为和对生活的感悟。他行笔达意,收笔落尖,表现手法简法而明快,开合之间意趣纵横,充分体现了齐文化开放,包融的这一特性。
纵观智勇的作品,淡雅、飘逸又不失厚重。他在追求笔墨意趣的同时,以线立骨,以墨生趣。他的创作吸收了西方绘画等其它艺术形式的资养,笔下的人物生动形象,定格在故事的一个代表性场景,由此展开,娓娓道来,耐人寻味。
智勇有着很好的基本功,他涉猎广泛,重视由内而外的潜修,且非常刻苦。近年来,他从学习积累到创作展示,完成一个巨大的转变和质的飞跃。非常可贵的是他的绘画与他的人一样,仍然保持那种特有刚直的性格,仍然保持着不张不扬、特立而独行的那种散淡与充实创作态度。古人论画强调人品和画品的统一,智勇是一个内心有热度的人。愿智勇不改初心,继续保持自己的刚直,平淡的心境,一直画下去。
田根承(老根)于清如草堂
2016.8.25
---------------------------------------------------------------------------------------------------------------
于无声处闻韶韵.序
宣兆琦
每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山川形势,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演进,都有其独特的乡音方言,都有其独特的民情风俗,故而产生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古训,故而产生了“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的民谚。这些个所谓的“风”,所谓的“俗”,所谓的“民情”,所谓的“规矩”,所谓的“乡音”,所谓的“俚语”便构成了所谓的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一旦形成了自已独特的文化传统,那么,生活在这一地域的人们,生活在这一地域的群体必为这一地域的文化所化。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模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心理认知,情感归属,审美情趣等无不受到这一地域文化的塑造、改造和影响,从而打上深刻的地域文化的烙印。这就是苏轼说的“国之长短在风俗。”于是便产生了晏婴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桔,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的名句;于是便产生了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歌。
具体到我们淄博的传统地域文化就是齐文化。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是齐文化的春雨秋露滋润了淄博这一方水土,是齐文化的甘甜乳汁养育了淄博这一方人。
然而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齐文化长期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这就极大地阻碍了齐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因此,要想使齐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必须深化学术研究,同时也必须加强文艺创作。只有给齐文化插上学术和艺术两只翅膀,才能使齐文化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才能够使齐文化走进社会,走进千家万户。
正是在这一时代的呼唤下,一位青年画家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他以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肩负着一种文化的使命和一份社会担当,勇敢地闯进了齐文化艺术创作的一方天地。他的名字叫毛智勇。
我认识毛智勇比较的偶然。前不久的一天上午,突然接到老朋友李春龙的电话,他说有位很有才华的擅长画蹴鞠的青年画家想见我,就齐文化的有关问题向我求教。“求教”二字我不敢当,但因了“蹴鞠”的机缘,我倒很想见见这位青年画家。第二天,李春龙先生便与毛智勇来到了我的办公室,于是便有了我与毛智勇的初见。
从初见毛智勇到今天也不过短短的几个月,可见时间并不长。然而认识后的交往却很频繁,或见面,或电话,或微信,或邮件……因此,我对毛智勇的了解便多了起来,认识也逐步地深刻了许多。
毛智勇创作齐文化系列作品并非偶然的,早从2006年起,毛智勇便开始了蹴鞠国画的创作。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自己身为淄博人,理应立足本土文化,把齐文化内容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推向全国。于是他以蹴鞠为题材创作了《七子蹴鞠图》,并把作品推到全国政协的活动中,引发轰动。有资料显示,以蹴鞠为题材的国画作品问世尚属首次。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2015年齐文化节上,毛智勇举办了蹴鞠专题作品展,再次赢得赞誉和肯定,受到各界领导的关注和重视。毛智勇也从此开始了齐文化主题作品的创作计划。为此,毛智勇博览齐文化相关资料,广泛求教,拜访齐文化研究专家,获得大量宝贵的创作素材,开始了艰辛的齐文化主题作品的创作历程。今年他又推出了《于无声处闻韶韵》大型齐文化主题国画展。这是他奉献给齐文化传承与创新园地里的又一朵奇葩。可喜可贺!
结合这次作品展的内容,我认为毛智勇在齐文化题材的国画创作方面至少完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追求和实现:
其一,初步追求并实现了齐文化的系列化表现。
在齐文化的百花园中,曾经培育了一大批彪炳青史的杰出人物,其中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正是这些杰出的人物,与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而著称的齐地劳动人民一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齐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齐地考古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文化、科技文化、管子学、晏子学、稷下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礼仪民俗、齐派经学等等。在丰富的齐文化内涵里有一道亮丽的光彩,那就是齐文化成语典故。据不完全统计,齐文化中有二百多个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以其简洁的语言表达着丰富的齐文化内容、揭示着深邃的齐文化哲理,透视着优秀的齐文化精神。这些成语典故有人物形象,有环境场面,有故事情节,既可以入诗,也可以入画。在与智勇的初次见面时,我就开门见山地对他说,“你要画齐文化的成语典故!”智勇果然画了,而且一鼓作气,一下子画出了五十多幅齐文化的成语典故画。这五十多幅画作便构成了这次展览的基本系列。初步追求并实现了齐文化的系列化表现。坦率地说,作齐文化题材的画,无论是国画还是油画或板画,毛智勇都不是第一人,古代有之,近代有之,现当代亦有之。然而,作齐文化主题国画的系列画,据我所知,毛智勇可能算的上第一个。
其二,初步追求并实现了齐文化主题国画的艺术化表现。
毛智勇写过一篇题为《关于中国画笔墨的一点看法》的文章。文中表达了对吴冠中先生有关“笔墨等于零”的理论的理解和支持。他认为画画是画思想而不是画笔墨,“笔墨”是中国画构成的基础语言,而最终的画面效果才是中国画的体现、中国画的“灵魂”。笔墨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技法,中国画离不开笔墨,笔墨情趣无疑会给作品增添色彩和趣味。但是不要忘了笔墨是为“形”服务的,画画一味追求形式变化,而严重缺乏内涵和思想的作品是空洞和失败的。笔墨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去完善的,而思想是每个人独有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最关键的是要看他有没有思想,有思想才有高度,因而画画是画思想而不是画笔墨。因为笔墨是死的东西,而思想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宝贵财富。正如石涛讲过“笔墨当随时代”,就是境界高远,笔墨才能提高,否则还是画三百年前的老画,与石涛、八大山人画的一样,那活着的意义何在?因此不断的创新、发展非常重要,继承是为发展服务的,决不能以此禁锢了手脚。
正是对这一高远目标的坚定追求,毛智勇作品的特点在这次齐文化系列作品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他的作品不拘一格,他根据内容选择不同的用纸、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用笔,在矛盾中寻求统一,在共性中寻求个性;尽管画风多变,但整体又是和谐统一的。毛智勇认为,针对不同的主题应该有相应的不同的表现手法,他反对千人一面,反对用同一种手法表现不同的题材和画面。在齐文化系列作品中,他用豪放的笔墨表现男性的阳刚、粗狂、雄性之美,却用工细精准的线条表现女性的细腻、阴柔之美,这些看似风格迥异的画面组合在一起,却丝毫不会给人以杂乱的感觉,反而挑战了视觉疲劳,引人入胜。从而初步追求并实现了齐文化主题国画的艺术化表现。
总之,《于无声处闻韶韵》大型齐文化主题国画展既尊重了齐文化的真实性,又实现了国画的艺术性,是齐文化艺术创作的典范。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于无声处闻韶韵》大型齐文化主题国画展尽善尽美。《于无声处闻韶韵》大型齐文化主题国画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既有学术问题,也有艺术问题。然而,瑕不掩瑜,并不妨碍说毛智勇创作实践是齐文化题材艺术创作的成功探索。
我期待着毛智勇同志有更多更好的精品问世,从而为建设山东文化强省、淄博文化名城,为繁荣齐鲁艺术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宣兆琦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淄博职业学院稷下研究院特聘院长、特聘教授,淄博市中华文化促进会齐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
---------------------------------------------------------------------------------------------------------------
丹青绘就齐国风
兴周灭商,第一功臣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国君。以他良好的执政立国方略,将这片地碱人稀之境治理为民富兵强的泱泱大国。到齐桓年代,甚至“近国之民趋之如流水,远国之民望之如父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八百年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融成为中华文明闪亮的篇章。
多年来,我们在书本上、理论方面的齐文化表达已经不少,但在旅游方面和公众生活层面所能见到的形象化表达却很少,尤其三千年前,那些先贤大德的神态气度和立体故事,很少得到可视形象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些人物画家,应该自觉地负起这个责任。在一些人望而却步的情况下,毛智勇敢于承担、敢为人先,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工作,值得称道。他把有关齐文化典故、成语付之丹青,以传统兼工带写的多种表现形式,创作了如此多的作品,并在山东省艺术节举办展览,宣传和弘扬齐文化精神,取得了良好成绩,可喜可贺.
智勇称我为老师,然而几年中切磋却不多,更谈不到教诲,深感惭愧,但对他在绘画领域不断进取、刻苦努力探索的精神所感动,由衷的赞赏。
在此,真诚祝愿智勇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更上一层楼,为齐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受万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