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与副词性成分的句法位置问题
(2012-03-08 23:11: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语言研究 |
以下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造的句子:
(1)a.﹡他们用筷子都吃饭。
b.他们都用筷子吃饭。
(2)a.﹡他们不情愿地都答应了。
b.他们都不情愿地答应了。
在分析留学生出现的问题之前,我们先介绍两个概念。
一、指向目标,就是在句子中“都”所指向的一个具有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而且,“都”的指向目标,一般要放在“都”前。
二、阻隔效应,当一些成分出现在“都”与其指向目标之间时,会阻碍“都”的指向,使句子不合法,这种现象叫做“都”的阻隔效应。
在这两个例子中,(1)a中有一个表工具的副词成分“用筷子”,它出现在“都与“都”的指向目标“他们”之间,句子是不合法的。
(2)a中有一个表示情态的副词性成分“不情愿地”,它出现在“都”和“都”的指向目标之间时,句子也是不合法的。
因此,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规律以供留学生学习:
“都”和其指向目标之间不能被副词性成分隔开。
这样的结论对吗?
我们来举出两个反例:
(3)a.他们都在办公室里睡着了。
(4)a.他们都在去年去了美国。
(3)中有一个表示地点的副词性成分“在办公室里”;
(4)中有一个表示时间的副词性成分“在去年”;
但是,不管这些成分在“都”与“都”的指向目标之间还是出现在之后,句子都是成立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是不是跟副词性成分有关系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的印证。
Wu,jianxin对副词性成分有这样的分类。
◆动词短语内副词性成分
◆动词短语外副词性成分
在动词短语建好之后再附接在动词短语上的副词性成分。比如:表示时间、地点的副词性成分。
他在讨论这个问题时认为:
动词短语内的副词性成分会引起阻隔效应。
动词短语外的副词性成分不会引起阻隔效应。
因而,“都”的位置与副词性成分的结构有关。
但是,
这样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我们再来举两个反例
(5)a.他们都在1988年出生。
(6)a.他们都在上海工作。
“在1988年,在上海”是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副词性成分。依照Wu的观点,短语内的副词性成分不产生阻隔作用。
而这两个例子证明,有些表示时间、地点的副词性成分会产生阻隔效应。
可见,会不会出现阻隔效应不是结构上的原因。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六组例子。
(1)a.﹡他们用筷子都吃饭。
b.他们都用筷子吃饭。
(2)a.﹡他们不情愿地都答应了。
b.他们都不情愿地答应了。
(3)a.他们都在办公室里睡着了。
b.他们在办公室里都睡着了。
(4)a.他们都在去年去了美国。
b.他们在去年都去了美国。
(5)a.他们都在1988年出生。
b. ﹡他们在1988年都出生。
(6)a.他们都在上海工作。
b. ﹡他们在上海都工作。
我们发现,在这六组例子中,(1)(2)(5)(6)“用筷子”“不情愿地”“在1988年”“在上海”,这几个副词性的成分在句子中都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也就是在句子中去掉这个副词性的成分,句子的意义就不完整。而(3)(4)“在办公室”“在去年”这两个副词性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去掉这两个成分,仍然能够表达句子的意思。
那么,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副词性成分,有可能在内部也有区分。
Kuno把时间和地点的副词性成分分为了两类:
◆主题性副词性成分
◆非主题性副词性成分
什么是主题性的时地成分?
表示背景性信息,也即已知信息。含有这类时地成分的陈述句可看作是对这样隐含问题的回答:在什么时间或地点发生了什么?
例如(3)(4)
(3)a.他们都在办公室里睡着了。
(4)a.他们都在去年去了美国。
什么是非主题性的时地成分:
指出事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作为新信息出现的。可以看作是对“某事件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这类问题的回答。例如:(5)(6)
(5)a.他们都在1988年出生。
(6)a.他们都在上海工作。
有人再次得出结论:
主题性时地成分不会引起“都”的阻隔效应,而非主题性的时地成分会引起“都”的阻隔效应。
我们如何来区分主题性和非主题性的成分呢?
主题性时地成分与非主题性时地成分的区别:
二者的表达功能不同,即在句子信息结构中的地位不同,主题性成分是以非焦点消息的面目出现的,非主题性成分则是以焦点信息的面目出现的。
汉语中有一个焦点标记“是”,出现在其后的成分是焦点信息。
这时,如果一个时地成分出现在焦点标记“是”之后,表达的就一定是焦点信息,因而一定是非主题性时地成分。
例如(7)他是昨天到的北京。
在这个例子中,“昨天”是一个指明事件发生时间的副词性成分,表达的是焦点信息,是非主题性副词成分。刚刚上面说到非主题性的成分会引起阻隔效应。
(8)a.他们都是昨天到的北京。
为了进一步印证,我们来对主题性与非主题性成分进行转换
在前面的(3)(4)中的副词性成分是主题性的,在其中加焦点标记“是”。
(9)a.他们是在办公室睡着的。
(10)a.他们是在去年去的美国。
这是在回答,“事件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这个问题的。
在(3)(4)中的时地成分前加上焦点标记“是”,那么,在其后出现的是焦点信息,其中的时地成分就必须被解释为非主题性的。因而也会造成“都”的阻隔效应。
也即“都”必须要出现在“是+时地成分”之前,否则句子就不合法
我们也可以把(5)(6)中的时地成分转换为主题性的,也就是将其变成非焦点信息。
(11)他们在1988年都还没出生。
(12)他们在北京都工作了三年。
这是来回答,在某时或者某地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的。
因而,留学生在区分“都”跟句中副词性成分的位置时,可以先区分副词性成分的性质,判断是主题性成分还是非主题性成分。
然而,还有一些特例,不能用这个结论来解释。
在汉语的连动结构中:
一般情况下,“都”位于连动结构中的第一个动词短语之前。
例如(13)a.他们都到图书馆看书去了。
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到图书馆”看做是非主题性的时地成分,回答“他们在某地干什么”这个问题。
但是,在动词拷贝结构中,“都”可以出现在第一个动词短语之后:
例如
问题:
动词拷贝结构的形式看似和连动结构相似,但为什么在动词拷贝结构中,第一个动词性短语可以出现在“都”之前而不会引起阻隔效应呢?
同样的,
在带状态补语的句子中,“都”既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前,也可以出现在状态补语之前。
例如:
(15)a.他们都跑得很慢。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动词拷贝结构中的第一个动词短语类似于话题,第二个动词类似于述题。因而,这两个动词短语的重要性是不等的。第一个动词传达的是非焦点信息。第二个动词传达的是焦点信息。
状态补语也是动词性的成分,而且往往能够成为句子的语义中心,它所表达的信息重要性超过了动词,因此,能够把动词理解为话题,把状态补语理解为焦点成分。
不会引起阻隔效应的副词性成分一般可以提到句首做话题。
如(16)在办公室里他们都睡了。
而会引起阻隔效应的成分都不能提到句首做话题。
(19) ﹡在1988年他们都出生。
(20) ﹡在上海他们都有工作。
(21) ﹡到图书馆他们都看书。
做话题的一般是已知信息,同时也是非焦点成分。
焦点成分一般是不能充当话题的。
这说明,能够引起阻隔效应的成分表达的是焦点成分,而不引起阻隔效应的成分表达是非焦点信息。
结论:
表达焦点信息的成分出现在“都”和“都”的指向目标之间时会造成阻隔效应,
表达非焦点信息的成分不会引发阻隔效应,可以出现在“都”和它的指向目标之间。
因而,表达焦点信息的成分一定要出现在“都”的后面
功能主义学者一般认为句子的无标记信息分布原则是从不太重要的信息到更为重要的信息。这是说,相对而言越是不太重要的信息越是处于接近句首的位置,越是重要的信息就越处于接近句尾的位置。因而,表达焦点信息的成分则一定出现在“都”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