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可卿论教育

(2009-09-20 22:24:05)
标签:

婶子

祖茔

地亩

家塾

秦可卿

分类: 国学研究
秦可卿谈办学

——醉眼读《红楼》系列之二
   秦可卿论教育
《红楼梦》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中这样描写:
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说道:“我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凤姐忙问:“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因念道:
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凤姐还欲问时,只听二门上传事云板连叩四下,将凤姐惊醒。人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凤姐闻听,吓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处来.

秦可卿临死之时,仍然惦记的是祭祀和教育两件事,可见这两件事在秦可卿心目中的地位,也反映出曹雪芹对这两件事的价值观:这可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一等一的大事。正如朱伯庐所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祭祀祖先是教育后代不能忘本,办好教育是为家族能长久兴旺、可持续发展。做好这两件事必须有经费的保证。对此,秦可卿从体制的建设上提出建议:办产业,从根本上有力保证了祭祀和教育事业的有长期的固定的资金投入,教育经费不受社会经济冷暖、个人收入多少的影响。国家政策对教育产业是保护的,也反映出统治阶级对教育的重视。受教育者能免费入学,甚至贫困者在学校享受免费的吃喝用,从而能保证人人有学上,避免了穷学生上不起学、辍学和教育的多轨带来的不公。教育投入来自固定产业的收入,经济发达时加大投入,不依靠个人和家族的投入,学校教育就不会成为人们的负担,从而避免了变卖校产事情的发生。如此,教育可制度化、持久化。

对教育及其产业的管理,采用轮流管理。这样,大家都能够熟悉学校管理、校企管理的实质事务,避免一房独大,避免教育经费被挪用,防止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进而危害到教育。

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也意味着秦可卿意识到:办好教育必须得到真正掌权的关键领导的重视才可,特别是掌握财政大权的领导的重视。因为嘴上说重视教育的人多,肯为教育花钱的人少。

在秦可卿看来,教育事关家族长久命运,是一项为人民服务的福利事业,而不应该是一项赚钱的产业。我们从制度上确保教育的优先位置,保证受教育者免费入学,杜绝管理者的贪腐行为,教育才能长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中元节
后一篇:让数学好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