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灣小吃裡的福建記憶

(2022-01-14 12:34:52)
标签:

美食

杂谈

 

麵線羹和乾拌麵 

              400多年前,福建人开始迁徙到台湾,清初,大批来自泉州及漳州的闽籍人士至台定居,他们将家乡的文化、传统、习俗带入台湾,也将福建的饮食方式引进台湾,成为台湾美食的发展基础。

      写过理想的午后,实践悠闲度日的台湾作家舒国治在品嘗台灣小吃蚵仔麵線時形容:“自小见每个老板盛面线,总要在碗缘以铁勺将绵绵不断面丝斩断,慧剑斩情丝似的。” 对于饮食的观察描写還可引出人生哲学,文中所提及的蚵仔麵線雖然起源於泉州的麵線糊,但是到了台灣以後發展出蚵仔麵線和大腸麵線,其後又有大腸蚵仔麵線,為了在一碗中可以吃到多種風味,還有加入貢丸,或者肉羹成為麵線羹,但是在懷舊氛圍濃厚,歷史上較早成為福建民眾聚居地的鹿港鎮則依然可以看到麵線糊。

台灣小吃裡的福建記憶

              再看看舒国治以羅東為目的地规划的一日游:” 一早自国道五号罗东交流道下来,先进罗东镇。可在兴东南路一二九号的肉羹庆吃一碗最具宜兰特色的肉羹,算是早餐。若意犹未尽,再去兴东路十一之一号的无招牌面店吃一碗干面。干面,或麻酱面,我几乎要称它是宜兰的县面。吃的人极多,店也极多,用的是白面而非油面,调酱湿润简淡,绝少狂加肉燥者,可说是宜兰这昔日雨乡的清淡美学与清贫自信之最佳实践也。”

台灣小吃裡的福建記憶

              台湾的台式干拌面另有一系以肉燥拌面为主,此系以台南担仔面为代表,使用面条为油面,全岛从北至南均见,另有以福州风味为代表的傻瓜干面,以猪油葱花和乌醋拌面,麵條採用白麵喜食辣者可加入炒制的辣椒油,其发展约在六、七十年前,来台的福州人,以面和鱼丸,卖起福州面。已故台大历史系教授,台湾著名饮食文学家逯耀东教授还是学生时,曾以生日为由,要當時擔任護士的女友请他吃面,地点在台北小南门旁违章建筑一对福州夫妻开的小面摊,根据中央大学教授焦桐考察,日后在台灣流行的福州傻瓜干拌面便源于此。而舒國治文中所说的宜兰麻酱面风味与沙县拌面略近,但以芝麻酱为主而非花生酱。

             當年福建人移居至台灣如今則有許多人如鮭魚溯返由台灣移居福建,飲食文化也產生了雙向的影響,既在台灣小吃裡吃到福建記憶,也在福建小吃裡吃到台灣記憶,其中情緣深厚,蘊含多少人生故事歲月痕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木屑浮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