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香港的印象,首先浮現的是中環腳步快速的金融業,其次是電影裡槍戰激烈的古惑仔,很少會想起原來這裡因為是重要港口而帶來的繁榮,這繁榮有山頂餐廳半島酒店的衣香鬢影,也有碼頭上汗流浹背的辛苦。
香港常見的盅頭飯,據說早期就是為搬運工人圖省事又能吃飽而出現的,如今卻成了許多人用餐的選擇。談香港的粵式小吃,可能有人會不以為然,香港雖也有福建人上海人客家人,但是族群還是以來自廣東的為多,飲食自然受廣東影響,但是香港畢竟原本是租界,特殊的歷史又使得從廣東來到香港的人,一方面帶來家鄉的習俗,一方面又配合在地環境做出些變化調整,發成為港式,其中部分保留傳統較多便是我說的香港粵式。
大約一百年前,廣東人飲早茶風氣盛行,一盅兩件是基本,也就是一壺茶搭配兩樣點心。搬運工人開工時間早,工時長,忙起來常有無暇吃飯的情形,茶樓針對這些早上六點就上工的搬運工,用燉湯的燉盅來做盅頭飯,加上早茶中常見的排骨、鳳爪一類,像是蒸點心一樣製作蒸飯,好吃又有飽足感。如今在廣東和香港的餐館都很常見,也叫元盅蒸飯,常見的種類有鳳爪、豉椒排骨、北菇滑雞、鹹魚肉餅等,如果選用的是絲苗米,蒸飯還會有一股特殊的香味。

大埔荃灣屯門多處都有做盅頭飯的老店,一份二十幾元,菜的份量不算多,但是配上蒸飯一起吃,確實很有飽足感。許多外帶港式點心店也提供多種盅頭飯,這類點心店走傳統路線的多在街市經營,另有走新穎路線的進駐地鐵站和商場,普及度頗高。
在台灣念大學的時候,學校餐廳裡有一家專賣廣式燴飯的餐廳,一隻盤子盛上滿滿的飯,然後澆上勾了濃稠芡汁諸如三鮮或廣州燴飯。那時候,學弟是香港來的僑生,我帶他去吃,他說味道和香港很不一樣。
當時我不知道,如今發現確實不一樣,那是一種台灣化了的廣式燴飯,濃稠澎湃,製作的概念和大陸流行的蓋澆飯香似。香港的盅頭飯比較能體現粵式烹調的理念和手法,料不算多,但是不論豉椒排骨還是鹹魚肉餅,都吃得出食材特有的滋味,而台灣化的廣式燴飯,則有時讓人覺得名稱不同,食材不同,但味道相似。

提供盅頭飯的食店,通常也有多種點心,燒賣、牛肉球、潮州粉粿和蝦餃都是基本款,不以精緻取勝,走的是實惠路線,用料札實份量足。蒸是中國人發明的料理方式,沸騰的水化為蒸氣,將食物加熱變熟,其後不論南北皆有許多料理以此方式完成,有菜有湯有點心。
廣東人飲茶的飲食文化中,我特別喜歡那些小蒸籠,掀開時裡面點心帶給食客的一點點驚喜,展現製作者的一些巧思。原本覺得不適合做為配飯佐菜的蒸鳳爪,在香港待了一段時日後,竟也吃出了滋味,搭配絲苗香米蒸成的飯,香甜中流露出簡樸且不失質感的古意,還可選擇與豉椒排骨雙拼,不論食客或廚師,都蘊含著吃人頭路者的勤儉,但不粗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