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文學森林品嘗台灣作家私房料理
紀州庵為日據時期日本紀州平松家族1917年在台北開設,將近百年前紀州庵本店開設於艋舺,就是電影《艋舺》故事發生的地點,那也是台北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同安街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原是紀州庵支店,當時的建築群由三層樓的本館,長型離屋的宴會廳,再加上招待貴賓的別館所組成。日據時川端町的營業型態以「料理」與「庭園花草植木」並重,除紀州庵外尚有川屋敷、新茶屋、清涼亭、有馬屋支店、樂水、清月、潯陽亭等店。如今的紀州庵為已知八間料理屋中僅存者,此類建築見證了當年螢橋地區休閒文化,據說此處也是王文興的小說《家變》地場景。
1934年,日本詩人北原白秋訪台時,曾在紀州庵接受台北的鄉土歌謠研究會「若草會」招待晚餐。戰爭期間,紀州庵曾經暫停營業轉而收容傷患。1945年日本戰敗後,紀州庵建物被台灣省政府接管作為公家宿舍,1996年與1998年,紀州庵因火災本館與別館盡燬,只剩下離屋。北市政府於2004年宣佈紀州庵為市定古蹟後展開古蹟修復工程,2014年5月25日完成修復開幕。
搭乘捷運在古亭站下車,步行五六分鐘即可抵達這一處充滿懷舊風情的幽靜所在,除了修復的日式老建築外,這裡還經常舉辦文學講座和展覽,紀州庵茶館則除了可以喝到道地台灣茶,還推出多款台灣作家私房菜,包括張拓蕪牛肉麵、古月獅子頭、方梓的紅麴燒肉和羅思容的仙草雞。張拓蕪先生的私房料理牛肉麵,微甜微辣,有如人生滋味,牛肉軟爛麵條筋道恍似歲月歷練,據說詩人周夢蝶很喜歡。家常的料理蘊藏著張拓蕪的鄉愁,曾經讀過張拓蕪的散文「坐對一山愁」,文中作家凝視相片中的黃山,想念遙遠的家鄉,在紀州庵吃麵時想起這一篇作品,雖然如今兩岸情勢與當年已有諸多不同,但是流逝過的時光真實深沉且不可回復,这一碗麺的味道也因而复杂了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