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忍不住假想
(2013-04-26 08:06:53)100年前的80后,他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他们当时一样年轻,勇敢有热情,为了坚持争取民主自由,宁愿牺牲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
4月27日是广州起义的纪念日,就义时,林觉民24岁,方声洞25岁,这是一场年轻人为了理想不惜付出一切的革命。
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朝的统治,在广州举行起义,可惜没有成功。喻培伦,林觉民,方声洞等86人(另有一说100余人)牺牲,其中华侨29人。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把散落的七十二烈士遗骸收殓安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以菊花象征忠节烈。
黄花岗墓园碑林中刻有“自由魂”“精神不死”等碑文,字字沉重。
这一天总会想起林觉民,想起他写给妻子意映的信: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80后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想想百年前的80后,他们是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命,历史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有时不禁思索,走在时代尖端的菁英,为了改革勇于牺牲,他们的大爱让人敬佩,但是有识之士常在革命初起时,率先勇于就义,对国家社会接下来的发展所造成的损失,其实也是难以估计,孙中山的革命若非失去了如许多优秀的人才,不知道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