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梦想,编制里摆的下吗?
(2013-02-26 10:18:14)面对喊出就算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应考者,我承认我是不合时宜的天真,但我还真的更能接受:死了都要的爱这句歌词。
今年一月《华商晨报》报道,哈尔滨市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本次公开招聘共引来1万余人报名,最终参考的7186人中,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占41.11%;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另有22名硕士生名落孙山,一位硕士落榜者表示不会轻言放弃,宣称:“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此语一出,引发不少讨论,有人认为是社会环境造成,也有人认为是不必讲的如此悲壮,毕竟只是份工作,不是荆轲刺秦王。
对于“编制”这两个字,去年如果要列出我生活中的几个关键字,应该就有这两个字。所以难免有些感触。
作为一个台湾人,在大陆高校教书,自然是编制外的,这我完全理解并且接受,坦白说,若真要将我纳入编制,我也未必愿意,所以不会去说如下的话--既然大陆一再强调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谈到编制时,又分起了“籍别”。
我感到疑惑的是,去年这一年里,不论我提出什么问题,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因为你不在编制内。这我早就知道了,拿一个别人原就知道的答案来回答解释各种问题,似乎有些推诿。因此我开始觉得自己的思维是不是哪里出了差错,后来,我发现年轻的同事虽然有人说羡慕我的“自由“【因为没有“编制”】,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过没有编制的生活,唯有纳入编制,才能安心。
多年前,我还在台湾的媒体工作时,有过多次与大陆到访人士交流的机会,常听到大陆友人问:“你哪个单位的?”那个年代我们看了很多大陆作家的小说,觉得这句问话颇有深意,台湾人不觉得该自己该属于哪个单位,媒体工作者尤其如此,因为工作是可以换的,信念才是该坚守的。
后来我才发现,在大陆很多事都与编制有关。
但我仍不免有个疑问:年轻人为什么也如此缺乏安全感?人到中年缺乏勇气可以理解,但初生之犊不畏虎,应该有为梦想奋力一搏的勇气,老了才不会后悔,不论成功失败,至少可以对自己说:好歹我试过了。
我不知道没有编制是意味着身份不被接受,还是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歧视,或排挤?还是只是待遇上的不平等?
面对喊出就算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应考者,我承认我是不合时宜的天真,但我还真的更能接受:死了都要的爱这句歌词。于是有人说,这么在意编制的年轻人,还能拥有什么样的梦想?
这话说的没错,我庆幸自己虽不再年轻,却依然有梦,没有“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