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随先生词心解析(续)
伦丹
自铸伟辞,新颖别致
顾随先生的词中颇多奇语、妙语,新鲜警策,活泼生动,极为传神,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效,令人耳目一新。这与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有相通之处,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顾随先生将习而不察的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与感受,运用陌生化的手法,以新颖别致的语言委婉写来,增加了词的审美效果与审美特质。
比如“秋高溪水瘦,人少夕阳多《临江仙》”,一个“瘦”字不仅写出秋天的肃杀与落寞,也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悲凉,可谓一字传神;而用“多”来形容夕阳,令人感受到萧瑟的秋气中,那一缕暖暖的斜阳在词人心中投注的温馨;夕阳“多”更加衬托出人之“少”,夕阳之有情与人世之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显示出词人内心的枯寂与感伤,王静安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之谓也。
又如“午夜月明同散步。人影双双,花影相回互《蝶恋花》”,不说人散步,而说“月明同散步”,使得月华辉映,月影相随,月下漫步的情景如在眼前,将月拟人化,写活了,生动形象,可谓独出心裁;进一步写到“花影相回互”,“回互”一语甚奇,将花枝摇曳,“花”与“影”离而复合之态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人影成双,花影相顾,愈发衬托出独自散步的词人内心的一丝孤独,和一点淡淡的愁绪,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词作的“感发人心的力量”(参见迦陵先生关于词之美感特质的论述)。
再如“相思两地漫平分《临江仙》”,词人用“漫平分”来说相思,相思自是一种情绪,既不能“分”,也无法“分”,而即便可以“平分”,词人也不愿“平分”,固执地坚守这份无悔的感情;一个“漫”字,写尽相思之苦,相思之痛,真是想落天外!“眼波依旧粼粼(出处同上)”,“粼粼”二字活画出一双脉脉含情的秋水双眸,似见微波中点点星光辉映,微含一点愁绪,仿佛有无限心事隐藏在眉梢眼角,似诉非诉,一位佳人跃然纸上;“心花开落已缤纷(出处同上)”,用“心花开落”来形容对理想的追寻与放弃已是新奇,“缤纷”二字形容百花开落自然是非常美妙的,但词人用来描摹“心花开落”,则是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犹疑不决、进退维谷的痛苦心情的真实写照,将难以抉择的痛苦写得如此之美,如此之传神,令人赞叹不已。
不事雕琢,明白如话
顾随先生的词风追求自然之美,出语清新,似荷叶上的珍珠,晶莹剔透;婉转流畅,毫不晦涩,仿佛脱口而出,却浑然天成,颇似李后主与纳兰性德的风格。
比如“一霎眼前光乍亮。远市长街,都是愁模样。欲不想时能不想,休南望了还南望《蝶恋花》”,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却能给人以莫名的感动;眼前虽见亮光,那亮光照出的依然是愁容,一并连远远的街市都染上了愁绪;怎能不想,怎能不望,放不下,抹不去,直白的表达,直截了当的诉说,真将满腔愁情与无奈写得沁入肺腑,令人肝肠寸断。
又如“听说杏花开,却在深深院。可惜太深深,开了无人见《忆帝京》”,直言杏花开在寂寞的、与外面世界隔绝的院落里,花纵好,奈何无人欣赏;“可惜”二字直接表明了对花的怜惜,为花的处境深感不平,一种知音难觅的感慨油然而生;感士不遇是古往今来怀瑾握瑜者时常会有的悲叹,“千里马”与“伯乐”的擦肩而过总会令人惋惜。顾随先生的词虽然明白如话,似信口而出,却常常蕴含着多重意蕴,能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人人笔下无的情怀,因而能感人至深。
再如“晓来寻觅相思去。却见丹枫树。雨淋红叶好凄凉。难道相思真个,恁收场《虞美人》”,似自言自语,又似幽幽叹息,为了排遣满腔的相思之苦,早早出去寻觅那可以寄托相思之景之物之人,恰恰便见到了丹枫树,谁知能传递相思的红叶,却遭到雨水的侵袭,连红叶传情的希望也破灭了,心中好不凄凉。痛苦不堪的词人最终无奈的发出追问:难道我这么深刻的相思,真的就会落得如此下场吗?纯然口语化,却轻而易举地打动人心,以其情真,以其意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词人道出了多少有情人心中的憾恨,也是对于不能实现、无法完成的理想破灭后的感慨,包含着满腔的不甘与无奈,令人黯然神伤。
活用典故,化用无痕
顾随先生词风清新,如清水芙蓉,天然雕饰。即便化用前人句意或应用典故,也是运用无痕,毫无堆垛之弊,如水中之盐,不见其形,尝乃知味。
比如“黄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尔许难《鹧鸪天》”,词人巧妙地化用了海晏河清的内涵,黄河水清,沧海波平,旧时用来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事实上,黄河水浊,少有清时,古称黄河千年一清,极言历时之久。迦陵先生曾经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进行阐释:“黄河还有澄清的日子,这句给了我们一个暗示:因我们中国向来说天下太平是海晏河清,又说黄河三千年一清,这代表的是太平安乐的时代。所以我的老师说,难道我们祖国的破碎就永远破碎下去了吗?一定不会的,‘黄河尚有澄清日’,三千年一清,不是也有一清的日子吗?‘不信相逢尔许难’,我就不信我的祖国打回来会是那样困难!我就不信跟我的祖国相逢会有‘尔许’(如此)的艰难。《迦陵说词讲稿》P206”即便不知道“海晏河清”这个典故,单单从字面上理解,将之视为单纯描写相思怨别,也非常动人心魄,相逢之难甚于黄河澄清,尤见相思之苦,怨望之深,情真意切,溢于言表;“不信”二字又活脱写出意念之坚决,心情之迫切。
又如“说愁绝,更愁绝。愁绝天边月。十五始团圆,十六还成缺《醉花间》”,化用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蝶恋花》”句意,却能自出新意,化用无痕。纳兰性德将满腔柔情化为对月的怜爱,顾随先生则将挥之不去的国仇家恨比拟为天上圆而复缺的一轮明月;纳兰性德因月抒怀,属于“兴”的手法,顾随先生则是用月的圆缺比喻人的愁绪,属于“比”的手法(关于“赋比兴”的阐释参见《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P18),化用而不拘泥,是顾随先生填词的一大特色。
再如“欲知回文长万丈,问愁丝恨缕长多少《贺新郎》”,巧用“织锦回文璇玑图”的典故,璇玑图是晋代窦滔之妻苏惠所作之回文诗,用五色丝织成。相传晋代时,秦州刺史窦滔被派往襄阳驻守,与妻子中断了联系,其妻思念丈夫,作反复回环可读之回文诗,织成锦文,寄给窦滔,提醒丈夫不要贪于美色,忘记结发妻子,劝其回心转意,据说能从其中读出7958首诗,后人以“回文锦”比喻情书。词人没有拘执于夫妻之间的相思怨别,而是仅取回文诗“长”这个特点,来形容愁之长,恨之深,即便织出“长万丈”的回文,仍难以说清有多少愁多少恨,虽夸张而形象,用典毫不生涩,足见词人深湛功力之一斑。
<本文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