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伦丹
伦丹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6
  • 关注人气: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失衡与红眼病

(2009-06-13 00:55:26)
标签:

赵本山

红眼病

二人转

娱乐

分类: 伦氏快评

                                      

                 心理失衡与红眼病

                                                                        伦丹

       曾经旁观了一个座谈会,会上有人提起赵本山在天津遭人奚落,据说是赵本山在天津丢人丢得最大的一次。那人言下颇有幸灾乐祸之意。没事和人闲聊,提起赵本山,竟然有一多半的人表示不屑,问及缘由,千篇一律“他太土、太俗”。再问他的小品,答曰“挺逗,但是恶俗”。我不禁愕然。

    虽说是东北人,我倒没有谬托知己之意,但是也要说上两句公道话。平心而论,赵本山从一个命如草芥的起点,在这个“英雄问出处”的年代,没有任何背景,完全凭着自己的努力,达到一个人火了一个戏的成就,可以称得上是个真正的草根英雄。何以众人对他评价如此之低?然而,恐怕正是这“草根”的出身让人心理失衡,招致诽谤。本来嘛,那么多有家学渊源的人,削尖了脑袋往文艺界钻,都没有大红大紫,凭什么你个土包子这么火?不但名利双收,更兼开宗立派,别人当然要得红眼病了。这心理失衡其实是最可怕的,极容易演化成嫉妒、不忿,进而打击、排挤,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

    从心理层面分析,人们也更愿意接受一个有背景的人成功,因为这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上的不平衡。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真正能够旗开得胜的毕竟只是少数。那么就只有两种情况能够让人们比较容易接受:一种是家学渊源。这个比较好理解,一提起来,某某成名了,“嗨!咱和人家比不了!人家爸爸就是搞这行的!”言外之意,“我不成功,是因为我没有那样的爸爸”,这样一来,把失意的原因转移到客观条件上来,心里立刻舒服多了;第二种是需要吃苦才能成名的,比如京剧,体育等行业。因为不是谁都能咬紧牙关,把苦水咽到肚子里,数年如一日,熬到功成名就。所以见到这类成功人士,心里便少了嫉妒与不忿,多了一些宽容和认可,毕竟人家那是真功夫嘛!

    最让人不能容忍的就是介于这两类人中间的成功者,因为实在让人找不到平衡自己的理由。就拿赵本山来说,提起出身,大家肯定都比他强,人生三大不幸之一“早年丧母”让他摊上了;要是再提起受教育程度,更让人难以释怀,人家根本就没受过啥正规教育!和他一比,汗颜!人家出息了,看看咱还在忙活啥呢?这心里能平衡吗?所以这类成功人士,是最遭人诟病的,大家巴不得他出点乱子,好悻悻一番:不是名门之后,就是不行,看,栽跟头了不是?早就知道你得有这天儿!

    所以,赵本山不招人喜欢,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俗”,而是他的成功打破了人们内心的平衡。人们宁可看着明星二代大红大紫,也不愿意看到赵本山出风头。这是人性的一个侧面反映,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于连就因为是外省人,而不能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杨秀清在成了东王后,也时常在背地里被人骂为“烧炭佬”。这多少有点阿Q心理,不平衡时就和人家比出身“老子从前比你阔多了”!

    其实,“俗”并不代表没有艺术魅力,宋词元曲在它们所属的时代,也都是极俗的,同样能够留传后世。仅就当代来讲,罗大佑的歌词《现象七十二变》就被选入了新版《大学语文》诗歌篇。赵本山的小品于讽刺时弊中令人会心大笑,特别是他和宋丹丹“小品双王”的联袂演出,堪称一绝,其艺术价值也是相当高的。他最大的贡献还在二人转上,东北有句俗话“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这个戏种在东北的受欢迎程度。赵本山使二人转由“黄”变“绿”,从此登上大雅之堂,功不可没。

     所以,在这个极端功利、极端势力的年代里,我们对于一个个人奋斗成功的典型,是不是也应该有相应的尊重和敬佩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博宣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