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宅辟邪—瓦当四灵剪纸。(原来做的剪纸)

(2013-01-27 18:49:19)
标签:

青龙剪纸

朱雀剪纸

白虎剪纸

玄武剪纸

四灵剪纸

杂谈

分类: 剪纸展示
今天翻看电脑,翻出原来在延安开剪纸店的时候,给人定做的汉瓦当四灵剪纸,当时那位客户要求我剪了很多瓦当图案的剪纸,图案我当时都是从朋友送我的一本关于汉代瓦当图案书里找的,所以剪纸方面也谈不上什么创作,只不过是照猫画虎罢了,但说实话,剪完之后,瓦当四灵剪纸我还是挺喜欢的,四灵图案本身就是镇宅辟邪的,当时那位客户就是做成剪纸后,装裱起来挂在饭店的。
这是瓦当四灵的图片:
这是我剪的瓦当四灵剪纸:
这是西安博物馆的瓦当四灵的拓片:
顺便发点关于汉瓦当四灵的一些资料,喜欢的朋友了解一下:
在汉人的艺术品帛画、墓室壁画、浮雕铜镜、印章、雕塑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出现的频率很高,汉人将它们当作四种祥瑞神灵而顶礼膜拜。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为天之四灵,可正四方。汉人相信四灵能辟邪镇魔,消灾祛难。

  在汉瓦当中,四灵也频频亮相。人们在构木架屋时往往要择黄道吉日破土动工,因而这具有特殊意义的四灵就格外受欢迎。普通百姓将四灵当作他们的守护神,保佑一家老少无灾无病,平平安安;达官贵人祈求四灵保障他们富贵永恒,长宜子孙;至于皇室建筑的四灵雕刻,其意在期盼基业永固,传之万年。
  青龙,为主东方之神灵。中国人将龙作为永恒的图腾。瓦当上的青龙形象矫健威烈,这个能腾越长天,潜伏深渊,能排空御气、翻江倒海的莫须有的怪物,被厚重的圆环圈定在这小小的瓦当上,身手难以施展,仿佛英雄少了用武之地。矫健依然矫健,却不免有几许无奈。
  白虎,为主西方之神灵。龙的形象可以任意加工,虎则不能随心杜撰,因为人们对这百兽之王太熟悉。瓦当白虎举首长啸,刚劲的四肢似在奔逐纵扑;躯体上随动态而侧转的条纹构成一组气势夺人的曲线,充溢着不可遏止的力量。那条高举卷曲的铁尾不仅巧妙地填充了上部的空白,而且更增添了凛凛虎威。
  朱雀,其形象类凤,为主南方之神灵。这只朱雀展翅亮尾,一足独立,一足前伸,口中食丸,具有神秘色彩。相对于青龙、白虎而言,朱雀显得优雅、从容。
  玄武,为龟蛇之合体,为主北方之神灵。“龟”的静与“蛇”的动统一于玄武身上,这实在得力于古人神奇的想像力。
  汉代瓦当除云纹、动物纹以外,还有字纹。特别是字纹,为书法篆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如果将汉代瓦当与战国、秦瓦当相比,可以看到汉代瓦当的品式更加丰富,手法更加灵活,构思更加奇巧。从动物纹瓦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人的写实倾向,从战国、秦神秘、质朴而走向开朗、富丽,这种风尚与当时鼎盛的赋体如出一辙。华丽的辞藻、大胆的夸张、肆意的铺张、尽情的礼赞,宣扬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夸耀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囿的富丽等等,正所谓“兴废继绝,润色鸿业”,这便是汉大赋的特点。从高祖的未央宫到武帝的建章宫,其雄伟壮观何曾逊于始皇帝的咸阳宫,仅长安城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瓦当就能证明。
四灵与五方五色五行:
    东方青龙五行属木色青;
    南方朱雀五行属火色红;
    西方白虎五行属金色白;
    北方玄武五行属水色黑;
    中央无极土色黄。
四灵与四时:
    四灵依次主理春夏秋冬。
   青龙
   青龙,指青色的龙,青色即苍色,所以又称“苍龙”。东方是青色,占东方的龙故称“青龙”。春天配以东方,其灵物“青龙”代表了春天的生机、万物生长之气。青龙的生气勃勃,就仿佛春天的花草萌芽之象。
   白虎
  在汉代人们把虎看作百兽之王,相传五百岁的老虎毛色才会变白。所以白虎就成了神物,唯有帝王广施“德政”才能出现。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虎〕为西方之神。秋天带有肃杀之气,古时行刑亦多于秋季,称之为秋决。白虎还代表秋天的落寞、肃杀的气氛。
   朱雀
   夏天时候,鸟雀格外活跃,〔朱雀〕即是红色的火雀,因此夏天之灵物为朱雀。朱雀在汉代又称为“朱鸟”,朱雀与朱鸟就是“凤凰”。在古代凤凰为南方赤色的代表,它的别名还有玄鸟、青鸟、鸶鸟、赤鸟等。古人视凤凰为神鸟百雀之王,预示了吉祥、安宁、子孙兴旺,象征着蓬勃腾达。
  玄武
  冬季时候,花草树木不再繁盛,动物亦冬眠,有着收藏之象。所谓〔玄武〕,即黑色的大龟,黑色代表收敛,正好象征这个季节。龟有甲,是武器,玄武之“武”由此而来。玄武是龟蛇合体的神兽,因蛇形如龙,故古人敬蛇并祈祷如龟寿般生命不息……
四灵图的组成:
    苍龙=麒+麟;
    朱雀=凤+凰;
    白虎=貔+貅;
    玄武=龟+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