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涯海角之——东坡书院
从眉山到儋州,一路追随东坡先生的足迹,我算是他的铁杆粉丝了。当天我参观书院的时候,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苏轼到底有什么魔力,吸引了如此多人慕名前来?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6年6月,大概是感觉自己大限将近,苏轼写了这首《自题金山画像》。两个月后,苏轼安然辞世,走完了自己失意坎坷却又乐观豁达的一生。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一次比一次远。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轼也曾痛苦失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是对亡妻的思念。“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是他写给兄弟苏辙的。但是,苏轼的沉沦只是暂时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在黄州的日子里,苏轼并没有一蹶不振,他开荒种地,自建房屋。空余时间还研究菜谱。在黄州,他完成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蜕变。
1094年,章惇任宰相,反对变法的苏轼被贬惠州。当时的惠州乃蛮荒之地,苏轼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的乐观激怒了章惇之流,既然你想做岭南人,那我就偏不让你遂愿,于是,苏轼被贬到了海南儋州。
来到儋州的苏轼,已经61岁了,在古代,这可是高龄老人了。当时的海南,“鸟飞犹是半年程”;自然条件艰苦,“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来到这里的苏轼,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书公事。但是此刻的苏轼,早已参透了人生。他带领百姓打井、开荒、学习医术,还开办学堂,教授儒家文化。
苏轼三次被贬,却越来越乐观豁达。有人这样评价他:
居庙堂之高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时乐天知命。
用从心所欲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说到这里,我想人们喜欢苏轼,一半是因为他才华,还有一半是因为他以乐观豁达面对人生的失意哀愁。有一位企业家曾说:在绝望中发掘希望,生命终将辉煌。苏轼就是如此,在坎坷失意的路上,依然乐观豁达。他的生命因此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