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一起埋葬小鸟
(2010-08-29 15:27:45)
标签:
爱心对死的认识育儿 |
分类: 孩子的教育 |
平时每天工作很长时间的我,每到周六几乎都赖在床上到上午十一点。8月小女儿回日本过暑假,我每到六日都起大早陪她到海边散步。女儿蹦蹦跳跳地在清晨微带咸味儿的海风中兴奋地大喊大叫的可爱样子,真是妙不可言。
有一天散步中,女儿突然停下脚步,盯着一块大石头背后不动地方。我退回去一看:一只已经白骨化的小鸟静静地躺在沙堆里。它的两只翅膀在忽强忽弱的海风的吹佛下,微微地颤动,好像还活着一样。女儿抬头问我:爸爸,小鸟怎么啦?我说:它死啦。我没多想什么,拉着她继续朝着海边走去。一个多小时过后,女儿要回家,于是我们又原路返回。当经过那只小鸟身边的时候,女儿又停下来,对我说:爸爸,小鸟怎么死了呢?这时我才仔细注视了一下那只小鸟:双腿已经不见了,胸腔已经破碎不堪。我抬头看看附近天空常常盘旋着的黑老鸦,断定可能是被黑老鸦吃掉的,于是就和女儿说:可能是黑老鸦把它吃了。女儿听了,显出一脸的惆怅。我就对女儿说:干脆咱们把它埋了吧。女儿点点头,默默地开始和我用双手在沙地上挖出一个小坑,我把小鸟的残骸放进坑里,两人一点一点地开始往它身上堆沙子。最后,我在小沙堆上放上一颗石头,闭上眼睛合起手掌,小声说:小鸟,希望你在天上开心。女儿一边盯着小沙堆,一边斜着眼睛注视着我的言动,也把一双小手合在胸前......回到家里,大家在吃早饭的时候,女儿突然开口和妈妈说:今天我们埋了小鸟。妈妈疑惑地盯着我和女儿,显出一丝不解。我没插嘴,只是静静地听女儿前言不搭后语地讲述着刚才在沙滩上埋小鸟的事情。可是,妈妈还是似懂非懂。于是,女儿不再和妈妈解释下去了,对我笑着说:反正这是我和爸爸的秘密。我和妻子听了,都会心地笑了。
女儿第一次接触“死”,相信在她小小的心灵里有几丝模模糊糊的感觉吧。女儿第一次发现“死”这种现象,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感到应该教她面对“死”的存在,对处于“死”的状态的生命给予爱心和同情心。
今天中午我开车出去办事,被车内电视播放着的节目吸引住了。这是NHK介绍一个不用农药,使用自然耕作法种植水稻20年的夫妇的故事。我被里面一个场面所打动。它说的是,这对夫妻发现放鸭子在水稻田里,既可以让鸭子吃掉杂草和虫子,又能用鸭子的排泄物滋养稻田。而鸭子长大了,又成为人成长当中食物链上的一员。有一天一只鸭子病死了。那个丈夫让女儿把鸭子的尸体放进肥料转化器里,女孩说什么也不忍心。他爸爸看到这些,在表扬她有爱心的同时,向她解释道:你吃蔬菜,你不觉得蔬菜们是生命,其实他们和鸭子一样都是生命。人要想活着,每天必须依靠活着的其他生命来补充自己,这样,人才能健康地活下去。人在身边的其他生命活着的时候,一定要用心地照顾这些生命,让它们活得很健康,对它们要有爱心。人离不开它们,它们对人非常有用。听了这席话的小女孩,虽然并未完全理解爸爸的话,可是,从她眼神和表情上,我看到了小女孩对“死”有了新的理解,我同时感到,女孩似乎衡量这“生”和“死”之间的关系。
宝贝女儿上个星期已经和妈妈回北京去了。这则电视节目令我回想起和女儿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和那只小鸟。
当孩子第一次与“死”相遇时,花时间让孩子正确理解“死”,对于孩子今后的成长应该有超乎我们大人想象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