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鲁克看中国与日本》一书中,德鲁克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重塑的时代”,包括个人的、企业的、社会的,以及政府的重塑。今天我们说一说个人的重塑。
说到个人重塑,有一个人值得你我来共同学习,他就是彼得·德鲁克。从年轻时起,他就观察到三项重大改变。一是社会的快速变动,由于接受“教育”的缘故,教育提升了人的素养、知识、技能及能力,导致社会快速变动。二是知识变得比技术更为重要。学美发3年有成,学医7年即可,但知识则不同,它本身会随着时代而改变,知识本身就会淘汰知识,知识会折旧,今天对的知识,明天或许是错的、有害的。为此,假如知识员工每3年到4年没有再进修或重回学校深造,恐怕就会变得过时。三是人人都需要再造。我们所学习的过去知识、技能和经验,对于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已不敷所需。同时,在一生的生活和工作中,人毕竟也会改变,会有不同的需求、能力、愿景。为此,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再造”,必须将自己变得与以往不同,甚至愈来愈好,表现愈来愈出色。
可是,“自我再造”并不是一句口号,它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体现,而实践的关键本质,就是“管理”。因为“管理”扮演着维持社会改变或个人再造与持续之间动态平衡的角色,如果少了它,社会将会失序,个人将会失控,组织将会灭亡。
德鲁克究竟是怎么“学会如何学习”的呢?又如何更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如何维持成长?如何迎接变局?又如何随着年龄增长却不成为时间的俘虏?
“自我再造”可从德鲁克珍贵的七项经验开始。今天我们先说说其中的两项经验。
第一项经验——威尔第的启示。有一晚德鲁克听了19世纪伟大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于1893年创作的其最后一部歌剧《法斯塔夫》。这部歌剧现在已成为威尔第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他完全被它所感动,虽然他以前曾欣赏过无数的歌剧。他永远不会忘记那晚这部歌剧带给他的冲击。
德鲁克对它做了进一步研究。他非常讶异地发现,这部充满欢愉、生趣盎然的歌剧,竟然出自一位80岁老人之手。对于当时仅18岁的德鲁克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年龄。之后,他又了解到,威尔第曾被人问及为何如此高龄,且已享有19世纪最著名作曲家之盛名,仍能尽最大努力,再多写一首,威尔第对此的回答是:“作为一个音乐家,我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但总追求不到。所以我有义务去进行新的尝试。”
直到15年后(即33岁时),德鲁克才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在哪儿,以及究竟属于哪个领域。他下定决心,威尔第的这番话将是他毕生的座右铭。果不其然,当别人问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时,他总是微笑回答:“下一本。”最终他写了40本书,创立了“管理学”学科,改变了这个世界。
第二项经验——菲狄亚斯的典故。这是一则古希腊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故事。公元前440年前,他被委托雕刻一座雕像。这座雕像在2400年后的今天,仍然伫立于雅典的帕特侬神庙的屋顶上,被视为西方传统雕刻中最伟大的雕像之一。可在当时,当菲狄亚斯完成雕像要求支付时,雅典城邦的会计却拒绝了。这位官员说:“这些雕像站在庙的屋顶上,在雅典最高的山上。所有人都不能看见他们的后面。你要求付费的雕像包括了他们的后背,这些地方人们是看不到的。”菲狄迪亚斯反驳道:“你错了,上帝会看到的。”
德鲁克回忆道:“我是在欣赏完《法斯塔夫》歌剧后不久读到这则故事的。尤其是‘上帝会看到的’告诉我完美的意义如何。”几年后,德鲁克身为一名记者,却深深地牢记威尔第和菲狄亚斯的话。由于记者必须接触许多不同的主题,他于是决定去广泛地探索。至少,这样可以让他成为一位有能力的记者。
这让我想起圣经的两句话:“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的。”上帝会看见我们的一切作为。为此,德鲁克终其一生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为职志,留下了无比的财富,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社会之途径。他不仅仅是聪明者,也是真正的智慧者。(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