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桶理论”适合于教育吗?

(2012-03-26 18:07:00)
标签:

教育

分类: 生活随想

“木桶理论”适合于教育吗?

NYS转载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管理学中著名的“木桶理论”,有时也称“短板效应”。

 

自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这个理论之后,为了追求木桶“容量”的最大化,许多管理者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使用了该原理,想尽了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办法。教育界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时常在木桶理论理论的影响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某学生对某门课程很差,面对高考,老师都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 “六减一等于零”,言下之意是要求他想尽一切办法,把这门课补上来。再如,在“木桶理论”的影响下,许多班主任都认为只要做好了“差生”的工作,班级管理都可以马上上一个台阶。于是乎,就督、逼各种手段齐上,开始专心地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可是,笔者不禁要问,学生不是工厂的产品,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班级管理的优劣也需要关注的是学生个体是否都有发展,这样简单的类比,把“木桶理论” 移植到教育,合适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只要到校园里走一走,多和学生接触一些,答案就明显了。到那时,当您惊诧于当今的学生怎么会如此的千人一面时,惊诧于差生为什么那么愤世嫉俗的时候,您就会突然明白:原来“木桶理论”不适合于教育!

 

其实,站在现代教育的视角,“木桶理论”用于教育领域的弊端是明显的。当用于学生个体时,老师就会无视学生是具备个性差异的个体,在统一标准下苛求所有学生全面、均衡发展。这种做法,必然要求学生在课余花费巨大精力弥补自己的短板,从而限制了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爱好和特长的空间,最终导致这些孩子“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而当把“木桶理论”用于班级管理的时候,老师就会视“后进生”为眼中钉、肉中刺,就会想尽各种办法为其施压。于是,老师在剥夺了“后进生”的“犯错权”的同时,“木桶理论”成了老师肆意“揉捏”学生的理论支撑。

 

那么,为什么会是这种情况呢?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教育和其他行业的差异造成的。在其他领域,人们追求的都是是规模效益,并不十分关心每个个体的情况。加长短板,尽量做到整齐划一,有助于提升整体木桶“容量”。但是在教育领域,所有的效益都是来自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因此,教育历来都关注的是个体的成长,非常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给予“适合”的和“合适”的教育,而并不是要求他们做到整齐划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