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纽约双语音乐学校
纽约双语音乐学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077
  • 关注人气: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学说:没睡醒,啥也看不顺眼

(2011-07-24 11:49:1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灵成长

心理学说:没睡醒,啥也看不顺眼

NYS转载

文章看点:

今天,你睡得好吗?

 

正文:

心理学说:没睡醒,啥也看不顺眼

睡不醒的人有什么特点?

懒散,行动迟缓,常常会无精打采,呵欠连天?
然而 ,你一定不会想到,困倦更有可能让你变得具有攻击性。经验告诉我们,在睡眠不足时,一个人可能会表现出易怒和焦虑不安,然而实验却说,困倦的大学生更有可能去责怪别人,甚至采取报复行为。

睡意与情绪的关系在心理学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然而把睡意与反事实思维和攻击性放在一起的研究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反事实思维:即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生活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就是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例如,毕业N年之后,你做了百途网的“职业定向测试”,发现自己选错行了,就会寻思“如果早几年做就不至于浪费这么多时间了”

最近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越感到困倦,TA就会产生越多的反事实思维。相比一般人,瞌睡者更有可能会去幻想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结果比现在如何如何地好,而且还认为别人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他们却不大可能去设想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本应该更好。

这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即通常所说的“酸葡萄”“甜柠檬”现象。对于别人的所作所为,我们看待它的时候往往更加苛刻,于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而对于自己行为的结果则没那么挑剔,于是自我评价系统在工作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把它美化为“柠檬也是很甜”的啦。

如此看来,反事实思维是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功能的。之前的心理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经常有反事实思维的人,可能会更具有积极性,更善于分析事物。然而,来自美国小石城阿肯色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大卫•马斯汀(David Mastin)发现,强烈的睡意使得反事实思维的消极影响增强了,它对情绪也有同样的消极影响,在人们做出有关道德的判断时,会削弱情绪和认知的整合与协调。

马斯汀和他的一些同事合作完成了这项调查研究,他们收集了来自108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这些大学生平均年龄24岁,75%都是女生。被试完成了包括Epworth睡眠评分量表,消极事件的反事实思维问卷以及替代性攻击问卷在内的一系列自我报告问卷。其中Epworth睡眠评分量表是测量白天嗜睡的程度的;反事实思维问卷则是测试面对消极事件,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的强烈程度;替代性攻击概念来自大家比较熟悉的弗洛伊德,指的是当人的愤怒与攻击欲望得不到直接满足时,常找一个“替罪羊”来倾泻自己的攻击本能。替代性攻击问卷包括三个内容:愤怒反刍(在脑海里对已发生的事反反复复地想,这种行为可能会使愤怒升级为攻击行为)、行为的替代性攻击、报复的计划。在这个研究中,那些作为被试的大学生越是困倦,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替代性攻击。

马斯汀说“困倦的人似乎老是沉浸于一些自己更加不满意的、更自私的反事实思维。这可能是因为你越是昏昏欲睡,就越容易生气——为什么他们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