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区游戏课题开展以来,我们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教师指导上都做了一些研究,可是在观察幼儿方面总是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大班额的活动区游戏组织教师没有时间观察幼儿等,总觉得要好好研究一下,却一直没有潜下心来带着老师们去学习去实践。《指南》中指出,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为了评估他们的兴趣、特点和需要,以便更有效的拓展他们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为了更好的实践指南,我们也认识到观察幼儿的重要性,本学期做观察记录将是一个重点。
“学习故事”是园长介绍我看去年的学前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机缘未到的时候总也走不进心里,潦草的看了一下就放下了,甚至连她说《指南》里有一部分提到过这样的话都没听见。托幼办2015年度工作计划中提到了要做“学习故事”的课题研究,前些日子园长就找出了这些文章复印了给大家,为了更好的了解学习故事,提前学习几篇关于学习故事的学习资料以及北京市西城区的老师们写的学习故事案例。我想本周计划里应该和老师一起学习研究一下,要进行培训的话自己先要提前读懂、读透啊,要不然培训会怎么进行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带着压力和任务,我开始阅读这几篇文章,一开始觉得自己理解了什么是“学习故事”,和我们写的观察记录基本上是一样的啊;在阅读第二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又有点困惑,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幼儿自发的学,关注生活和游戏中学,我们这大班额的情况,怎么让孩子们自发的学啊?既然是学习故事的记录过程包括注意、识别、回应,那么回应应该在什么时候呢?活动中还是活动后?带着种种问题,又仔细阅读分析,和园长进行讨论,发现自己走入了一个误区,后来渐渐明朗了,回过头来把资料认真做了笔记,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我想,既然我读起来有这么多困惑,老师们是不是也一样。对于一种新事物的接受,大家会在心理上先产生质疑,特别是国外的东西,我们学起来到底怎么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所以我决定这次培训会和大家一起读、一起讨论,请懂的人和大家分享对“学习故事”的认识,通过培训会上老师们的发言(王静:在观察中评价幼儿,真正的尊重儿童,就是原来我们的案例分析,只不过观察的更自然,更对幼儿的发展有帮助,是老师更进一步的学习;刘艳:积极性的评价;汉娟:注意过程不注重结果;李贤英: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新经验。。。。。),以及在后边学习中的分析,看出老师们对“学习故事”优点的肯定,当然大家也感受到这种叙事性的评价方法,最难的是第二环节的识别,对教师观察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能不能衔接现象与本质,直接影响了回应的质量。经过讨论我们也有了新的目标,应该多多研究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够依据《指南》中相关领域的目标和典型表现,分析幼儿行为表现的过程和结果,解读该活动中幼儿已获得的新经验和未来可能获得的新经验,并在下一阶段试着写一篇“学习故事”,随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下一步的学习。
在和老师们讨论的过程中,令人特别欣慰的是老师们同样感受到“学习故事”并不是仅仅是一个个“故事”,更不是为了赶风头、追时髦,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应该是从观念到行为深刻变革的过程,是实践《指南》的良好途径,最终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